1939年9月1日,随着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了。随后的德国,在经过了几个月的休整和精心准备之后,开始像北欧和西欧发动侵略战争,同样以闪电战的方式,先后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只剩下英国一国,靠着英吉利海峡的天堑,暂时顶住了德国的进攻。
正当纳粹德国在西欧春风得意,大家都以为纳粹德国会倾尽全力占领英国时,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却撕毁了苏德早已签好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出动550万大军,挥师东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有很多人看到这里时都会非常迷惑,为什么德国不吸取一战的教训,在未战胜英国之前,又进入两线作战,执意进攻苏联呢?
希特勒
一、希特勒个人思想的影响
在希特勒的执政立场中,反共产主义是希特勒的一个重要标签。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正在公开场合宣称:“我真正伟大的使命,是同布尔什维克算账!”作为一个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当时的苏联,自是希特勒的眼中刺,肉中钉,发动战争灭亡苏联也就自然成为了希特勒的伟大目标。
同时希特勒还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希特勒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而他的目标,就是被他同样视为低等民族的斯拉夫人,而苏联就是由主体由斯拉夫人组成的。
二、对战略资源的强烈需求
推动战争的发展,维持战争现状,尤其是维持纳粹的庞大机械化军队,石油这一战略资源是必需的。在二战中,德国依靠庞大的机械化军队对各国展开闪电战,依靠坦克和飞机的快速突击和相互配合,迅速击败了西欧和北欧的各个国家。但如果德国失去石油这一“血液”的支撑,那么德国的机械化军队直接变成了废铁。
德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石油被卡脖子,在德国大规模的侵略的欧洲各国之前,德国的石油供给一直都是依靠他的仆从国罗马尼亚供给。德国还同苏联签订贸易条约,以技术换资源,通过对苏联机械设备和工业技术的输出,换取苏联的石油支持。但是当时德国占领的西欧和北欧各国都缺乏石油,而苏联却拥有雄厚的资源,自然被德国盯上了。
欧洲
三、肥沃的东欧平原是希特勒是希特勒征服世界的支撑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麦金德曾经说过:“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麦金德提出的“陆权论”,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的东欧,必然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战略地区。
而当时的东欧,最关键的东欧地区,就掌握在苏联的手中。而且发动战争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粮食的供应,东欧的另一个战略重点又凸显出来了。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地区之一,乌克兰平原是当时欧洲重要的粮食产区,其重要性除了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在粮食供应上也举足轻重。
苏联红军
四、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苏德战争打响前的苏联,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角色吗?显然不是,当苏联从国际围剿中站稳脚步之后,便开始积极地向世界输出共产主义,这是希特勒这个狂热的反共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而且当时的苏联,也在迅速的扩军备战,短短一年时间,将部队从1939年的194万人,迅猛增加到了470万人。
而当时的苏联,其实也做好了趁火打劫的准备,根据1993年解密的文件,在德国突袭苏联的一个月前,斯大林签署了关于进攻德国的计划——“大雷雨计划”,计划在德国陷入西欧的战争泥潭中后,进攻德国,将整个东欧化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当时的德国,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直到苏联早晚会发动进攻,所以决定抢先对苏联发动进攻。
基于以上的综合原因,德国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向苏联发动了进攻。狼君总结有不全面之处,权当抛砖引玉,请大家在评论区补充讨论。
斯大林
本文章为狼君历史原创,表达仅为作者自己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关于文章的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评论,支持狼君欢迎留言点赞转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