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众帝王当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其残暴而被后人所熟知的,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秦始皇。至于他有多凶残,我们且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的:他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后来又将自己的生母打入冷宫,之后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所有兄弟,这就是他的亲人的下场。
对待自己最为亲近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百姓呢?当时他与大臣一起制定了严格的律法,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百姓都因为害怕而不敢有什么动作,可暗地里却催生了许多不稳定的种子。他苛刻地对待百姓,最终导致计划中存在万世的秦朝短命而终。
然而随着史料越来越完善,人们看待历史的眼光也逐渐的多元化,我们不能一味地揪住他残暴的特点,而忽略了他的雄才。确实,他也为当时的百姓,甚至是后世的人们做出了不少贡献,单就统一文字、度量衡这些措施,就使得百姓获益不少。应该说他的很多策略,影响了后来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
秦始皇从刚登上九五那时起,就一点儿也没耽误地为自己准备身后事了,而那个时候,他才仅仅13岁。如果按照今天人们的看法,可能会觉得很忌讳--一个孩子,为什么早早地为自己修建陵墓呢?那是因为当时的人对待死亡的看法与今天的我们不同,他们不认为死亡是一场终结,反而是另一个开始。
因此他们在自己还能控制权势的时候,都会早早地为自己准备死后的事情。也是因为这样的认识存在,所以那时候的显贵才会极尽奢华地进行陪葬,很多随葬的东西放在当时都是非常珍贵的,原因就是想继续享受生时的富足生活。
而这些文物到了今天,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冲刷,就更加珍贵了,对于我们研究古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惜的是,正是由于陪葬物品的丰厚,才吸引形成了一个时代不缺的行业--盗墓者。
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秦始皇想了很多主意。他命人在自己的陵墓周围布满水银,经过多年的岁月,这些水银早就渗透到了墓中,因此挖掘的人常常还没有接触到关键的地方,就会出现各种中毒现象。
除此之外,一生征战的秦始皇对墓墙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大家知道,秦时的律法非常严明,一个人犯罪了,动不动就是株连,而且在审理和执刑的时候还有各种折磨人的手段。在修建墓墙时,当时是以泥土与糯米混合作为原材料,建造时每一段都明确工人与监工。
建成之后,他就命人在墙下百米的地方往墙上射箭,如果箭射到墙上,有灰尘落下来,那么这一段的工人和监工都要被打一顿,之后再推到重建;如果箭射到墙上,墙体受损出现痕迹了,那工人和监工只能被砍头了。于此类似的考核办法还有很多,当时为他修建陵墓的人数接近80万,每一个人每天都在这样的担惊受怕中工作,一直到37年才完成了这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且随后还有很多参与设计的关键人员被迫殉葬。
一直到今天,虽然科技进步,但是我们仍然无法用现有的科学解决始皇陵中文物快速被氧化的问题,也就是这个原因,这项挖掘工作一直都无法继续开展。不过专家多年来一直在为此努力,期间还是有不少成果的。比如曾经出土的一件勾啄兵器,就让专家们大为惊叹。
这件兵器呈现弯钩状,锋利程度就不必说了,关键在它上面还有小字备注,翻译过来我们得知,这行小字记载的是这件兵器的打造者、打造年限、使用者等信息,可以想象的是,这些备注的作用就是,如果使用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方便对责任人进行追踪,管理体制那是相当的先进了。
另外还有一件出土的盔甲,这可不是一般的战衣而已。专家用显微镜自己观察,才发现上面布满了细细的丝线,如果用肉眼那是几乎无法分辨的。原来这件盔甲由800多个甲片构成,通过这些丝线进行连接,实在是无法想象在那个时候,这种技术是如何达到的,甚至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极致工艺也难以超越。
如今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这些文物,在惊叹当初杰作的同时,不知道又耗费了当时多少人的心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