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可谓人才辈出,有英勇作战的猛将,也有出谋划策的智囊团,那你知道最聪明的人是谁吗?
能预料自己死期的司马懿,还是刘备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
为了让排名更有说服力,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盘点出十位最强大脑,现在就为大家一一奉赏。
他是辅佐了魏国三代君王的肱骨之臣,也是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和权臣。
就连自己的死期也能预料到,却聪明一世,孤独一时。
他曾认定诸葛亮会死在五丈原,果不其然,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便病逝于五丈原,享年 54 岁,可谓是聪明绝顶。
他也是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于出谋划策,在战争中多次立下功劳。
其中最突出的战绩是两次都抵御了诸葛亮北伐,还平定了辽东,对农耕经济也有重大贡献。
还曾率军擒斩孟达,司马懿的智慧主要表现在过于隐忍。
曹操曾想重用他,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在做事时并不表现出自己的野心。
平时只是与曹丕走得很近,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司马懿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开始掌控朝廷重权。
除了带兵打仗屡立战功外,司马懿看人的眼光也很毒,在众多寒门弟子中重用了邓艾、王基等人才。
三国后期,司马懿一家独大,主导了整个历史的发展方向,但他跟曹操一样爱多疑猜忌,所以才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剧中他这样说道:“传我将令,后队改前队,兵退北山。”
“父亲何苦退兵?”
“你不知诸葛向来用兵谨慎,不曾弄险。如今城门大开,不见兵将,城中必有埋伏。再者,诸葛亮琴声又含杀机,我兵若进城,必中其计。”
还有种说法,说司马懿是故意放过诸葛亮的,因为他明白,那时候他还不能失去这位对手,于是故意佯装中计,传令退走。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他是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史书上称他 “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曹操也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 “奇佐”。
三国史上还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为啥会这样说呢?
他原是袁绍的部下,后来投在曹操帐下,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重要功勋。
当年曹操在攻打张绣时兵败,袁绍为此写了封信羞辱曹操。正愁不知如何反击袁绍时,郭嘉直接就提出了 “十胜十败” 一说,还列出了十条理由。
郭嘉的分析直接说到人心坎儿上,不但激起了将士们的斗志,还帮曹操制定了近期和未来作战的目标。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汉朝自桓、灵二帝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
“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袁绍无难矣。”
从此郭嘉在曹军大营的智囊团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曹操所有的谋士中,也只有郭嘉最了解曹操。在常年征战中,也总把郭嘉留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
而且每次有军事大事,郭嘉总能提出不一样的对策,无一失算。
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最终平定北方,他原本是想在平定天下后,把治国大事也全权交给郭嘉。
可惜的是,郭嘉因为太过操劳,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 38 岁。
他算得上是三国顶级军师,每每说话直击要害,有人曾说他是三国第一聪明人。
为啥会有如此高的评价?
因为他就像开了挂一样,所出的谋略都十分正确。原是董卓的部下,董卓死后多次换主,还给张绣两次献计打败曹操。
后来将张绣劝降,归降于曹操,在曹操与马超交战中,马超、韩遂的军队尤为生猛,曹操一直攻不下来。
贾诩使出离间计,使得马超、韩遂两人反目成仇,最终马超投靠了张鲁。而在曹操立太子此事上,贾诩的话也占据主导。
曹操曾问贾诩,曹丕和曹植谁更有能力成为储君。贾诩给曹操讲了袁绍、刘表的故事,曹操心领神会,也不再犹豫,最终将曹丕立为太子。
贾诩不仅有奇招谋略,他的眼光也很独到,还被世人称为 “毒士”。因为他在献计进攻长安时,他的这一计策直接就加速了汉朝消亡的速度,他丝毫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所以才会被称作毒士。
在曹丕继位后,他反对曹丕征吴,却没有得到采纳,无功而返。黄初四年,贾诩去世,享年 77 岁。
他曾是袁绍部下的谋臣,还曾多次向袁绍进言,却不被采纳,所以也是三国中最不得志的谋士。
因为说错话被杀的人多不胜数,但因为说对话而被杀的可能也就田丰一人了。
田丰的才智过人,他是最早提出让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士,但由于袁绍太过于优柔寡断,才会错失良机,让曹操得手。
如果当时袁绍采纳了田丰的意见,结局可想而知。但田丰的性格比较刚烈耿直,心里有啥就直接说出来。
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荀彧曾说,田丰刚而犯上。
他有事没事儿就说自己的主子不对,总想让袁绍听取他的意见。起初袁绍也没怎么管他,毕竟田丰帮他打了多次胜仗。
在消灭公孙瓒一事上,田丰的功绩就很大。但是田丰多次阻止袁绍攻打曹操,这就彻底惹怒了他。
袁绍觉得他扰乱了军心,便下令将田丰监禁了起来。这样一来,曹操就少了一大阻碍,还说田丰不在,袁绍必败。
果不其然,袁绍一路都战败。后来袁绍听信了小人谗言,说田丰在牢里,听说打了败仗,拍手大笑。
袁绍气得想都没想,直接就杀了田丰。可惜了这位天纵英才,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他是一位被人低估的谋士,而他的对手只有诸葛亮。
曹操没有他也没法平定天下。荀彧的家族来自颍川,而颍川几乎有着整个汉帝国的顶端治国人才。
他向曹操举荐了多位人才,这些人大多都是颍川家族的。曹操有 5 位谋士,荀彧加上他举荐的就占了三个。
他还曾劝曹操迎接汉献帝,这一计策也使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以说,荀彧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还多次修正了曹操的战略方针。
在战术上,面对吕布的叛乱,保全了兖州三城。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之为 “吾之子房”。
徐庶是东汉时期刘备的手下,他一直追求明主,却怀才不遇。
后来毛遂自荐,投靠在刘备的帐下,是刘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师。
他辅佐刘备没多久,曹仁就率军攻打新野。徐庶制定方针,为刘备攻破了八门金锁阵。不幸的是,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擒,以此来骗取徐庶投靠自己。
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归曹后,心中仍挂念救主刘备。
所以从此便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他有出众的才华,但终究没给曹操出过一次谋略,因为他一直履行对刘备的承诺,所以没有太大的作为。
他称得上是东吴最机智的头脑,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劝导了想投降的东吴,还联合刘备一起对付曹操,劝阻周瑜不杀诸葛亮,这些功劳都举足轻重。
在赤壁之战后,他又劝孙权给刘备借些土地,好让刘备壮大起来,以便之后一起对战曹操。
而周瑜在重病不起时,向孙权举荐鲁肃,从而使得军队很快就发展到了上万人。可惜他因为积劳成疾,年仅 46 岁就病逝。
鲁肃死后,孙权亲自为他举办丧事,诸葛亮也为他举哀。
他的一生都很精明,但在 63 岁时却一时犯糊涂,彻底惹怒了孙权,引来祸端。
他跟在孙权身边 40 多年,统领了吴国军政十多年,深得孙权的赏识。
在跟蜀军的战役中,陆逊指挥的吴军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所向披靡,直接就堵住了关羽想退回西蜀的大门。
当关羽从樊城撤军时,公安将领已经失陷,蜀军进退两难,关羽只得败走麦城,在逃亡中被马忠擒斩了首级。
陆逊在大战中还斩获招纳了给予的军队数万人,从此在孙权大营中地位直线上升,获得了孙权无条件的信任。
孙权每次给诸葛亮和刘禅写信,都会征求陆逊的建议,给蜀国的文书也会给陆逊看,如果有疏漏的地方,就会让陆逊修改好直接送出。
但陆逊也死于这种信任。
当时孙和同孙霸都想争夺太子之位,孙权就召集了心腹秘密会谈,结果有个议事偷偷藏在孙权的床下,偷听到了此事,孙权开始追究,陆逊成了冤大头。
孙权几次责问他,陆逊气得直接猝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三国中是神一样存在。他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父亲去世后一直隐居于深山中,后因刘备三顾茅庐,深受感动,当了刘备的军师。
曾联合东吴的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军,自此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后又占领了荆州。
他做事勤勉谨慎,大小的政治事务都会亲力亲为,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指明道路。
在《出师表》中表明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决心更是让众人赞叹,他的忠诚和智慧也让不少人受益匪浅。
绰号凤雏,他聪明绝顶,为何会死在落凤坡?
庞统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三国顶级谋士,两人计谋平分秋色。诸葛亮擅长阳谋,庞统擅长阴谋毒计。
三国有个叫司马徽的神人,曾跟庞统谈风论英雄,聊了整整一天。司马徽对庞统赞誉有加,说南州士子就没人可以跟庞统比,庞统也因此声名远扬。
世人把庞统称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可见他有多强。
他投靠周瑜时觉得不被器重,便又投靠了刘备,却不幸在攻城时被剑刺死,年仅 36。
因为他太早去世,参加的战役也极少,所以关于他的实力,只能从别人的口中判断。
“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实力与诸葛亮不分伯仲。
大家看完后觉得谁才是最强智者?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