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千古第一完人,但又因为屠城所以得一外号:曾剃头,他曾镇压太平天国被清廷委以重任,但也因为带兵打仗三番五次想要自杀而遭人唾弃。
现代人更习惯将他与、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相提并论,称之为大清中兴四大重臣。
这样一个晚清名臣生前已经备受争议,死后依然不得安宁,其墓地被人先后多次盗掘,考古队探查后又下令永久封存。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因自撰家书而名垂千古的曾国藩,究竟其墓地当中藏有什么秘密,又为何没有被国家“解锁”?
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其中的真相。
一、圣人还是屠夫
现代人了解曾国藩,很多是在各大书店显眼位置摆放的《曾国藩家书》,其畅销程度不言而喻,人们因为其家书中的儒学思想,甚至把他和王阳明放在一起比较。
而真正历史上的曾国藩,是否真如其家书和日记中所呈现的那样完美呢?
曾国藩27岁当上翰林,其间最渴望的就是当乡试的考官,目的就是捞钱。
他作为三甲同进士升官速度惊人,仅仅在翰林院工作7年便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除了确实有真才实学以外,也因为他抱紧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大腿。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明确表达过想要捞到一个肥差,然后赚点钱就回家种田,能看出其心中并无大志,这点从后来他出兵镇压太平军的动机也看得出来。
1852年太平军攻入湖南,曾国藩当时正在家乡丁忧,湖南巡抚张亮基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就是太平军拥兵百万,已经攻克了汉口汉阳。
曾国藩大惊失色,他并不担心大清要亡国了,而是担心自己的湖南老家被太平军鸠占。
后来曾国藩带兵打仗时还三番五次打算自杀,完全对不起他自己日记里所写的内容。日记中他对于自己的描述,和他实际的为人也大相径庭,这点看来他的日记更像是一种自我催眠。
二、一代名臣葬身何处
1870年因天津民众与法国天主教堂突发冲突,曾国藩临危受命开始紧急处理此次事件,他认为此时不宜与法国人撕破脸。
于是便处死天津群众18人,充军、流放近30人,经此一事,曾国藩跌落神坛,遭到百姓唾骂。
1872年曾国藩向清政府上书,其内容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几天后曾国藩一病不起,同年他在南京逝世,曾国藩死后,在葬身之所的选择上颇为波折,其家庭成员也有着较大的分歧。
首先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想将父亲安葬在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但遭到叔叔的反对。
而后又择定了铜梁山紫竹林,但又因曾国藩好友郭嵩焘大呼风水不好而作罢。
最后经曾国潢、曾国荃、曾纪泽几人商议后,决定将曾国藩安葬在坪塘桐溪寺后的伏龙山上,这也是曾国藩最后的安身之所。
三、死后陵寝亦不得安宁
上个世纪盗墓之风猖獗,因此也衍生出很多畅销小说,例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等。
而曾国藩的陵寝也未能幸免,其前后遭遇了三次盗掘,第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次盗掘让其陵墓的地表损毁严重,但盗墓贼未能进入墓穴。
第二次发生在1970年,这一次墓前的石马、石虎都被推倒,经后来的专家推测,这次盗墓行动使用了炸药,但令盗墓贼没想到的是曾国藩墓室所使用的石块、隔板均异常坚固。
所以就算使用了炸药也未能炸出盗洞,所以这次盗掘也未引起较大的损失,核心墓穴并没有遭到破坏。
时间来到了1989年,据当地的村民回忆,有一夜天气寒冷,大家都早早上床休息了,但半夜却被一声巨响惊醒,很多村民反应过来这不是别的声音而是爆破。
当地文化站的站长王震球反应迅速,他立刻意识到,可能有人在盗墓,于是马上报了警。
四、考古队的介入
当民警赶到现场时并没有发现盗墓贼,只看到散落的绳索、铁铲等盗墓工具,并伴随着刺鼻的火药味。
而曾国藩陵寝的侧面被烈性炸药炸出了一个盗洞,据现场遗留的线索来看,盗墓贼不仅使用了烈性炸药,其爆破次数也不止一次。
第二天当地考古所的工作人员火速赶到了现场,看到陵墓遭到如此破坏,专家们都为之痛心疾首。
之前民警在现场也发现了一顶盗墓贼遗落的官帽,其做工讲究,保存完整,专家看到这顶帽子后更加扼腕叹息。
而考古队也明白当务之急应马上进行抢救性挖掘,所以决定首先要了解一下墓室内的破坏情况。
于是考古队便将麻绳捆在一名身材瘦小的队员腰间,由这名队员进入盗洞内查看情况。
洞内一片漆黑,深不见底,这名队员在洞内逐渐下降,头顶的亮光也越来越小,经他判断,这个盗洞的深度大概接近20米,他不断用脚尖试探,终于在不久后够到了地面。
经过队员环顾四周,发现了曾国藩的棺木,其棺木的一角出现了一个小洞,并呈现火烧的痕迹,看来盗墓贼并没能打开曾国藩的棺椁,只是拿走了一些棺木外的随葬品,而真正核心的重要物品,并没有失窃。
这也让在场的专家们长舒了一口气,虽然墓室遭到了破坏,但是损失并没有想象的严重。
在了解了曾国藩陵墓的盗掘情况后,考古所及当地文物局也一致作出决定,将曾国藩的墓室永久封存并全力修复原貌。
而永久封存的原因主要基于当时的科技和考古条件,如果对曾国藩陵墓进行挖掘,难以保证让其中所有文物及墓主人的遗体妥善保存。
总结
曾国藩生前叱咤风云,手握大权,死后陵墓也规模宏大、构造坚固,但经过几次盗墓以及后来房地产开发的破坏,这座陵寝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恢弘,取而代之的是岁月洗礼后的风光不在。
曾国藩陵寝文物的遗失和破坏,无疑给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带来一定的影响,而流落民间的文物,也并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这样令人惋惜的事件还在不断上演,而考古专家们没有仓促对曾国藩的陵墓进行挖掘,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起来,也是对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