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腐败、软弱、固步自封的晚清政府,你知道它有多努力吗?
迪丽瓦拉
2025-07-21 14:02:50
0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时的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吏贪污腐化生活堕落、军队废弛、科技文化落后、社会经济落后、人民极端贫困,清政府却固步自封,对外面的世界毫不关心,甚至执行闭关锁国的封建政策等,

这些都对当时的发展起着极其消极的影响。

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清政府"品尝"到失败的滋味,晚清政府暴露出虚弱的本质,清政府腐朽丑陋的嘴脸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面前,更是暴露得淋漓尽致,清政府的内部问题造成当时国家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严重危机,因此,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烙印被深深的镌刻在了历史当中。

近代中国历史,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但你知道晚清政府有多努力吗?

一、从"鸦片战争"看清政府的软弱

其实早在乾隆末期社会就以呈现衰颓的趋势,然而清政府却依然刚愎自用十分自负,对于颓势视而不见,加之当时鸦片大量鸦片涌入,侵蚀人们的精神,王公贵族都沉溺于幻想之中,种种形式都已为清朝覆灭埋下伏笔。

到1840年,英国正式发起进攻,发动了鸦片战争。而当时的清政府早已中空,腐朽软弱,缺乏打败英国的勇气,面对敌方的叫嚣,

迟迟不肯下定决心与之一战

,最终步步败退,只得缴械投降。

当时的自负的清军对英国军队的武装力量缺乏全面的认识了解,英军兵器的种类与中国兵器相比简直天壤之别,悬殊的武力值是鸦片战役失败的关键。

此外,晚清政府还没有做到知人善用,在重大抉择面前错误频出。在战事紧要阶段,晚清政府撤换林则徐等英勇善战的大臣,却任用琦善等妥协投降派大臣,最终导致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失败。

经此一事,惨痛的教训依然没能叫醒清政府,而是仍旧选择关起国门过自己的日子。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才慢慢意识到,军事力量的悬殊与差距招来一次次的挑衅与战争,

堂堂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无法抵抗2万人的军队进攻

,可见如果再不进行改革,灭亡迟早会降临。

二、清政府意识到实力差距后进行改革

中国近代因长时间的封闭保守,让当时的人思想意识长期趋于固化,缺少对外界改革与创新的敏捷反应力,同时清朝后期对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禁锢,导致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不具有现代文明的素养和思想,中国官僚更侧重于对文章的刻苦钻研,

缺少较强的实践能力。

面对挑衅,若说晚清政府全然没有醒悟,也太过片面,久病其实朝夕之间便能痊愈的,当时的清政府想要就为难于水火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有心无力的晚清政府,为了亡羊补牢,还是很做出了一些努力。

1.洋务运动兴起

清晚期面对西方强国的侵略与冲击时,都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举措,百姓对近代化的发展更是缺少正确认知。

对于这种情况,清政府也意识到,社会需要培养大量精英人才,全面提高当时国人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而

洋务运动

便是在这种特殊历史时刻,肩负起了这一重大责任。

由慈禧太后支持,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主办的洋务运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积累了大量的人才。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时的商业和军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很显然,这份努力来的太晚了些,没能及时拯救当时的社会。在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战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洋务运动虽未能让清朝富强起来,但其

对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却有着深刻影响

,而且中国人的思想观点也逐渐发生改变,由传统思想渐渐受到洋务运动的启蒙,进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许多创新式思维。

这种种变化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在洋务运动结束以后,我国的各种进步的思想与号角却从未停止,而这

可以说是清政府奋斗的结果之一。

2.清末立宪、官制改革

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失败,由清政府操手的立宪,开启了中国近代宪政史的新篇章。

事实上,有很多人都对清末立宪这一举措存有许多偏激片面的认识。他们否定清政府立宪的存在意义,而清政府无法堵住那些说清末"预备立宪"是骗局的人的嘴,无法为那些认为"预备立宪"是变中国为"君主立宪制"提供证据以开脱。

上述看法也许在当时主张革命救国论者来说也不无道理, 但从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进程而言,清政府的立场观点却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与拷问,从以下角度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在清末时期,中国的社会局面与经济局势是发生了巨大转变的,国内还涌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阶层初绽头角,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在这种改革冲击下,

旧的官制体系又怎能适合变化了的社会局面?

此外,清末的官场混乱不堪,臭味相投且机构冗杂,吏治腐败,这正是个改革官制的好时机。因此,官制改革对于"预备立宪"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官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实际上是仿行西方"三权分立"模式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以为预备立宪奠定基础。

这次官制改革,对旧的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变,形成了不同于旧式官制的新行政体系,提高了清政权适应近代变局的能力,这为实行预备立宪奠定了基础。

三、晚清政府的最终灭亡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使

清政府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此为端点,在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到了尽头。

虽然由于种种时代条件的局限,

辛亥革命并未能完成其所有的目标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就此将国家带上统一富强之路,但它毕竟标志着中国政治史的发展从此走出了千年来治乱循环的局面,迈出了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臣民政治向公民政治转变的第一步。

再去回顾清政府一路走来,虽然辛亥革命最终导致清政府覆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清政府存活的最后时期,也的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努力,只是存在的问题实在复杂又繁多,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最终因为多重问题激发也葬送了清政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唯... (文史潮河原创内容,首发大鱼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皇帝改过自己的名字。而今天这...
原创 七... 在明清时期,虽然我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发展政策,但是在国内却出现了商业繁荣的景象,很多的地区都走出了赫...
原创 日... 导语 一项关于日本人的研究让日本学术界掀起了争论热潮,起因在于DNA检测表明了现代日本人的基因来源:...
原创 明... 科举制向来被称为中国的五大发明之一。科举制的出现,使得当时的中国阶层可以进行一定合理的流动,缓解了社...
原创 山...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127期。我国法律禁止公民持枪,这是人尽皆知的。但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
非遗艺术传承与丝路文化解读,国... 什么是南丝绸之路? 南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汇的重要通道,不仅承载了绵延数千年的经济贸...
原创 加... 在1919年7月25日这一天,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一位名叫加拉罕的驻华大使,按照列宁的指示,发表...
文化特派员潘守卫:扎根老城挖掘... 9月24日,潘守卫(站立者)在上城区紫阳街道太庙社区向社区居民讲述历史故事。 潘守卫是浙江省杭州市上...
原创 为... 世人皆知,古代圣贤常有预言后世子孙未来的奇事。有人说,此乃天机玄妙,非凡夫俗子可知;也有人言,不过是...
原创 武...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 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和传说 ,而那些身处权力中心的传奇人物,他们的爱恨情仇,更是为...
原创 赵... 赵云死前嘴里一直重复念叨2字,刘禅不理解,诸葛亮听后流下泪水。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刘备去世后,...
原创 明... 在我国古代,从西汉王朝开始,每个正统王朝的皇帝,驾崩之后,群臣都会为其上一个庙号,用来概括并彰显皇帝...
原创 彭... 1936年初,陕北的寒风呼啸而过。延安城内,一场重要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和其他红军高层围坐一圈,商讨...
原创 李... 1908年11月15日,清朝末年最具权势的女性——慈禧太后,在无尽的权谋与奢华中走完了她的一生,留给...
原创 延... 在革命的烽火中,许世友和耿飚这两位红军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个人勇气闻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
原创 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会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永恒之理。从这个角度出发,...
原创 历... 许多朋友常常会谈到“国运”这个话题,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迷信,有人则认为它是国家兴衰的真实体现。 什么样...
原创 民... 只要一说起中国的名牌大学,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清华北大”,只要一说起“清华北大”,就必须要说说北大...
原创 她...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她是妓女还是满清太后的姐姐?18...
原创 刚... 诟病前三十年生产方式的人一直大有人在,诟病的理由千篇一律,哭穷! 这是些什么人?当然不是一些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