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成立,苏区“扩红”时,为了革命理想而背井离乡,参加红军的人非常多。但是,全家都参加革命的家庭并不多见。
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9口先后参加革命,共同投身到革命阵营。在红军抵达陕北,长征胜利后,一家9口只剩下4人,这兄妹4人特地拍了一张全家福,以做留念。建国后,一家人再聚,只剩下3人在世,可谓是满门忠烈,令人敬佩,又令人心酸。这,就是开国少将李中权一家!
1出身贫寒
李中权于1915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碑牌河场曾家湾村。李中权出生时,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底层民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顿不堪。当时四川处在军阀刘存厚统治下,农民背负的苛捐杂税多达70余种。几乎所有的农民都缺吃少穿,濒临死亡的边缘。
李家同样家境贫寒,李中权的父亲李惠荣、母亲王理诗都是老实本分、沉默寡言的农民。他们即便省吃俭用,辛勤劳作,但是也无法吃饱饭。随着家中人口增多,李家父母只能向地主租几亩薄地,勉强度日。
李家原本有8个孩子,五个儿子,三个女儿,李中权为家中第三子。由于缺吃少穿,误食有毒野菜,最小的女儿李秋来于两岁就离开人间。
少时的李中权,时常会记起父亲和哥哥翻山越岭,去一百多里外的县城打工、换盐,回到家时,后背和脚掌被磨得血肉模糊的画面。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李家父母始终坚信读书的重要性。由于几个孩子中李中权最为聪明,所以夫妻俩决定,即便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要供他读书。
李中权不负父母期望,在达县第五高小读书时,他不仅成绩优异,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达县中学。还接受了新教育,新思想。在共产党员张爱萍(1901-2003)影响下,李中权13岁就加入共青团,成为党组织的联络员。在他的影响下,全家的心也逐渐向党靠拢。
2走上革命
1932年,李中权被党组织调到蒲家场任达县,任命为红军游击队一大队政委。
同年冬天,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当地百姓群起而动,李中权一家都参加了红军,坚决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1933年5月,李中权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他与同志们一起圆满完成了党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一名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信心的共产党员。
1933年4月,李中权的父亲李惠荣在大巴山通江河谷边砍柴时,为了掩护被敌军追杀的红军通信员,他戴上通信员的帽子,将敌人引到自己身边,并在用镰刀砍死两个敌军后身负重伤,不幸牺牲。
后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由于李中权多次组织、参加了杀土豪斗恶霸的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盯上,遭到了疯狂报复,李家在老家已无法安身。面对这样的情形,已经53岁,从小裹脚的王理诗毅然带领全家踏上了长征路。是时,李中权的幺妹李中秋只有7岁。这次长证,也让李家损失惨重。李家四人献出了生命,停留在茫茫草地上,巍峨雪山间。
3长征路上
王理诗虽然年龄较大,行动不便,但是,在长征途中,身为女兵宣传队指导员的她身背几十斤重的后勤物资,抬担架,打草鞋,发动群众,比男人还能干。大家都说杨素珍有着钢铁意志,是位优秀的指导员。
凭借惊人的毅力,这位小脚女人,硬是拖着三个年幼的儿女(李中柏、李中衡、李中秋)穿过了嘉陵江、涪江、渠江、岷江,还圆满完成了党的工作。
不过,由于条件恶劣,走到川西时,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是病倒了。她腹部生了毒疮,疮口和碗口一样大,表面黑黄黑黄的,腿也肿的像萝卜一样。由于缺少药品,营养不足,伤口很快溃烂,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
这时年幼的孩子们挺身而出,搀扶着、背着母亲继续长征。后来,母亲虽然拖着病体翻越了茫茫草地,但是,身体已经大不如前。
长证开始后,李中权曾三次遇到母亲。
第一次是在1934年,母亲将父亲牺牲的消息告诉了李中权。
第二次是在1936年2月,在西康省宝兴城,李中权将二哥李中池、五妹李中珍夫妇的死讯告诉了母亲。
第三次是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将再次进入草地,在西康省丹巴县东边耳,李中权见母亲病痛加身,行动困难,打算带着母亲走,党组织也同意他留下来照顾母亲。但是,这时李中权刚调任红四方面大金川独立二师担任政委,肩负改编藏族同胞部队的重担。母亲不想让儿子作难,鼓励他坚守职责,说自己会继续随着部队前进。无奈之下,李中权只能将自己的干粮、马匹留给母亲,忍痛随自己的部队前往甘南。岂不知,那是他见母亲的最后一面。
不久,走到西康炉霍县冬古喇嘛寺附近,坚强的母亲再也走不动了。弥留之际,她告诉孩子们,“跟红军走,不要后退。一定要找到三哥!”年幼的李中衡、李中秋兄妹送别母亲后,坚持走到陕北,最终于延安宝塔山下与三哥李中权见面。
李家孩子中,大哥李中泮(1907-1934)年龄最大,他先是直接上了战场,后来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赤卫团政委、独立团政治委员,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不幸的是,在“肃反”中,因肃反扩大化,他被无辜杀害,死时才27岁。
二哥李中池年幼时身体孱弱,成年后也没有断过药。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他却坚持带着年幼的四弟李中柏为红军带路筹粮,后来于战斗中牺牲。
四弟李中柏(1917-2002)参加红军时并无任何职务,但是作为“红军家属”大团体中的一员,他积极救助伤员,筹集军粮,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母亲牺牲后,李中柏于甘南行军途中遇到三哥李中权,将母亲逝世的消息告诉他。后李中衡、李中秋也与两兄弟会面,说到亲人,几人悲痛万分。为安慰兄妹,李中权说待到革命胜利,一定将亲人们的事迹写出来,后来又与几人匆匆告别。
五弟李中衡参加红军后,在359旅王震的部队接受锻炼,曾是359旅的译电员,为部队机要通讯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妹:李中珍,在长征途中,身为妇女主席的她积极带领妇女队筹备物质,抢救红军伤员。她自己却在过草地时没有挺过去,饿死在草地上。
李中秋(1926—1965)是李中权的幺妹,她9岁参加红军,194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长征路上为数不多的被授予军衔的“花木兰”。
红军到达陕北后,李中权在抗大高科班学习。于1937年1月,才与在延安文工团学习的幺妹李中秋见面。后来,在甘肃庆阳步兵学校学习的四弟李中柏,五弟李中衡也来到延安。1937年春节,兄妹四人吃过饭后,到照相馆留下了四人的宝贵合影。这时,一家九口,仅剩下四人。念及亲人,兄妹几人泪流满面。
遗憾的是,1949年北平解放时,李家兄妹又少一人——五弟李中衡因病英年早逝,撒手人寰。
4英雄礼赞
新中国成立前,李中权经历了难以数计的大小战斗,参加了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身负重伤,导致六级残疾。他将一身献给了党,献给了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中权先后被任命为师政委、军政委、空军政委,于1955年被授命为少将军衔。他于1983年光荣离休,于2014年8月4日逝世。
在职时,他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和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退休后,他多次将个人积蓄捐献给家乡,支持家乡建设,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忠于党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怀。
李中柏在部队历练多年,从班长、仓库主任、后勤处政委做起,一直做到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退休手享受正师职待遇,后于2002年4月18日在沈阳逝世。
李中秋于1960年被授予解放军上校军衔,于65年病逝,终年39岁。
李家一门忠烈,终于在天上团圆。
李中权将军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和他的家人,都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怀念。
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会忘记英雄的!英雄的传说会在中华大地上代代流传。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总政治部为李母王理诗颁发了“英雄母亲”奖章,以表彰这位英雄母亲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这也是对李家全家奔走长征路、满门忠烈守家园最高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