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世界上发生两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一是东欧剧变,二是苏联解体。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苏联解体,与其说是西方势力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次成功“和平演变”,不如说是苏联自身失误,给了西方可乘之机。
其实,70~80年代,苏联在内外政策上有过不少失误,例如纵容利益集团壮大、过度增加军事开支、对国内事端处置不当,等等。纵观苏联解体的历史,这三大失误相当关键。
第一大失误,是让改革进入错误方向。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先是推行“禁酒令”,后又提出“加速发展战略”。但由于思路问题,这些改革措施往往还没取得效果,就被匆匆打断,严重干扰了政策的连续性。雷日科夫曾这样形容戈尔巴乔夫:“一个月前讲要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后来讲要加快‘军转民’,如今又突然冒出一系列要优先发展的部门,短短几个月,政策不知道被改动了多少次。”
1987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新思维”,
然而他所使用的“改革”
(перестройка),实质上却是重构、重建、推倒重来。
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苏联的政策上出现更多失误。1987~1990年,苏联放任诸多亲西方的组织自由发展。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后,苏联建立起西方式的政体。同年,沙塔林等人提出力求激进私有化的“500天计划”。以上种种,最终令苏联改革走入歧途。
第二大失误,是没守住舆论阵地。
1987~1990年,随着亲西方组织的日渐增多,亲西方派人士的日益活跃,苏共对舆论的影响被逐渐削弱。而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却仍在倡导过度的“公开性”、“自由化”,放松对意识形态的引导,这就更加剧问题的严重性。苏共二十八大后,苏共仅能掌握1.5%左右的报刊,话语权被亲西方的舆论势力夺走。而亲西方媒体并不会进行正规科普,而是会炮制各种虚假信息,在苏联国内造成思想混乱。
这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80年代后期,苏联国内出现大量歪曲历史、抹黑英烈的颠覆性书刊。
这些书刊将苏联老一辈领导、卫国战争英雄们打倒颠覆,将列宁、斯大林、卓娅、马特索洛夫们贬低得一文不值。
同时,自1989年起,部分加盟国,也默许民众向苏联英雄雕像泼油漆、扔石块等行为。个别加盟国,还主动将卫国战争英雄们的纪念碑推倒、拆除,以贯彻其“去苏联化”方针。
第三大失误,是军队“非党化”。
自列宁、托洛茨基时代起,苏维埃政权便逐步形成“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强调党对军队领导的组织保证。正因如此,在面临外国势力的侵略时,苏联方能集中强大的军事力量,转败为胜,战胜对手。80年代时期,虽然苏联军队和官方之间多次发生不愉快,但多数苏军官兵仍然忠于政权。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1988年亚美尼亚大地震,苏联官兵均积极参与救援,保护人民。
但到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后,随着代议制体系的逐步形成,苏共对武装力量的领导能力被严重削弱。
原本忠于苏维埃的军队,变成所谓“捍卫总统、维护宪法”的西式军队。
1990~1991年,大量支持苏联的军官被撤换,取而代之的则是些希望苏联解体的人。与此同时,由于民族思潮的发展各族官兵之间的裂痕不断加剧,苏军的“征兵危机”也在日渐加深。而对于这些现象,苏联政府并没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以上种种情况,均使得苏联“自毁长城”,失去军队的保护。1991年,苏联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年8月,部分苏联元老为了挽救政权,而发起了著名的“八一九政变”。
然而,由于改革失误、思想阵地丢失,很多苏军士兵的思想陷入迷茫状态,军队在危急关头难以统一决心和意志。
由于军队“非党化”,更使得关键时刻苏共对军队的指挥被严重削弱。更遑论政变开始前,苏联元老们也没做好充足谋划和准备。
而与此同时,以叶利钦为首的派别,则在思想宣传领域展开攻势,抢夺苏联军队的指挥权。叶利钦很早就在苏军部队中收买人心,八一九事件发生时,他更趁机加大对苏军官兵们的拉拢力度。最终,在叶利钦等人的大力宣传下,
格拉乔夫和沙波什尼科夫先后抗拒军令,塔曼师、
坎捷米罗夫卡师、
图拉空降兵部队等苏军精锐,也相继倒向叶利钦。
试图拯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行动,就此以失败告终。
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被进一步架空,叶利钦成为苏联政坛上最具实力的人物。此后,叶利钦对苏军进行全面的清洗,
国防部部长、副部长、各兵种司令、各军区司令等80%的高级将领,均被撤换或提前退休。
而拥护叶利钦的格拉乔夫等人,则扶摇直上。此时,苏共对军队的领导力几乎丧失殆尽,苏联政权也完全失去军队的捍卫,最终于1991年12月26日彻底解体。
参考资料:《苏联军队的瓦解》、《苏联军队“非党化”与国家一起走向崩溃的历史教训》、《苏联军队崩溃原因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