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mao)公,本名是徐世勣(ji),字懋功。唐朝凌烟阁24名臣中的重要人物。因为功绩很大,被赐姓天子姓“李”,即李勣。
一,出身豪富,为求生存,少年揭竿而起
徐懋功的祖上就是豪富,他是个富家公子。家风是,富而仁慈,经常救济贫困,有豪侠之气。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人人自危。家业眼看不保,生死攸关的时刻,17岁的徐懋功揭竿而起,就近上了瓦岗山,成了占山头的土匪,很快因为智谋无双,成了军师。
有徐懋功的策划,瓦岗军屡次打败官军的围剿,到远处劫富济贫。对瓦岗山附近,秋毫无犯,因为是乡里乡亲。可以说,徐懋功有着天然的根据地意识。
瓦岗山人强马壮,各路英雄聚集,财富充盈。堪称隋朝时的“梁山泊”,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当时的山大王是翟让,有勇无谋,胆小怯懦还妒贤嫉能。
在徐懋功的推动下,翟让的头把交椅的位置,让给了贵公子李密。李密是名将的后代,很有号召力。
历史上,权力交接,往往充满着血腥和阴谋,但是徐懋功做的行云流水,让各方皆大欢喜,人人信服。(时间久了,翟让反悔,最终被李密杀死)
二,奇计百出,古今罕见的名将
徐懋功的兵法,运用得出神入化:靠近运河作战,背水绝地,屡战屡胜;紧张战争中,能出奇兵,掏尽大隋的天下粮仓,用十天,招兵买马20万;敌人围城,能一夜之间,采用地道战,打败当时的丞相宇文化及。
总之,身为草莽,已经名震四方。
三,进退有节,令人叹服
瓦岗军毕竟是土匪的底色,遇上李渊、李世民的正牌军,经不起历史的筛选。
李密在外作战,战败后,形势所逼,投降了唐王朝。
可徐懋功还在瓦岗山,领着一大票英雄,握着财富土地!天下大势,徐懋功看的很清楚,非李家王朝不可。
当时,新王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各怀心思的百官纷纷上表(表,是古代臣子给皇帝的公文),称贺新王朝的建立,独独徐懋功不上表!
他把瓦岗山的财富、土地、人口等等重要的战略财富,逐一登记造册,派人送给在唐都长安的李密。让他上交唐王朝。这叫不掠人之美,不借李密的失败,来彰显自己投靠新王朝的诚心。
徐懋功的做法,非常高超:他向天下人宣告,自己首先是李密的部下,再是唐王朝的臣子,李密投降,我赞成。我也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角色,绝不越位,我忠于李密,他走哪我跟到哪,我忠于唐王朝!
中国的文化,讲究忠义和气节,是大丈夫所为。李渊被徐懋功震撼了,龙颜大悦,封了一系列的高官给徐懋功,远远超过了李密。后来实在没有别出心裁的赏赐了,把自己的姓——李,赐给了徐懋功,从此,徐勣改名李世勣,字懋功。
这种荣耀,也亏得李渊能想出来!这种投降的方法,也就徐懋功能做出来!君臣没见面,好感百分百。
四,备受荣宠,真情闪耀,历史罕见
李世勣,为唐王朝披肝沥胆,征战四方。平诸侯,大统一,灭掉东突厥国,征战高丽国。因为功绩太多,奋笔难书。他一生,有60多年是在征战中度过。如果细写,他经历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传奇,都是智慧谋略的教科书。
这种赫赫战功,光耀历史。难得的是,他与皇帝的亲密无间,备受信任,虽位列三公,从不被猜忌。
有一次行军途中,徐懋功得了急病,李世民急得剪下自己一缕胡须和药,给徐懋功喝,这份君臣情谊,感天动地,历史难见。
就是这样一个伟丈夫,徐懋功在家,能亲自煮粥,给寡居生病的姐姐喝。风吹过来,火苗不小心燃上胡须,他手忙脚乱,慌慌张张。这样的生活场景,在徐懋功是寻常,是理所当然的男儿本色。要知道这是几千年前的封建时代,多么的难能可贵。
徐懋功寿终76岁,富贵无双,临死,怕儿孙们难过,故意说自己好了,要酒宴,看歌舞,让儿孙们高兴。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留下训诫后,安然去世。
《资治通鉴》历来记载简短,能在历史的长河里,用寥寥几句话,给我们看到,一个重情重义,顾念亲情的徐懋功,令人动容。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说的就是徐懋功这样的,至高至伟,有着人间真情的王侯将相吧。
品《资治通鉴》,让我们明白:建功立业看能力,而人品、亲情看修养。做人当如徐懋功,可出将入相,更可和睦低调,家人可近可亲,风范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