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曾写下过这样一句流传万世的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千里马即便已经年老伏在马槽边,但它的雄心壮志仍然在驰骋。奋发图强的凌云壮士即使已到晚年,他坚守本心、奋发图强的心也从不因此而削弱。
信念和初心,就像曹操说的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带来变化,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就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曾任甘肃省省长的潘龄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因为一些原因辞官之后,却成为了一代书法名家。
一、生民立命,官为百姓
潘龄皋,出生于清同治年间,父亲在他尚未年幼时就离世了,从小天资聪颖的他,在进入私塾读书学习之后,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经常在夜晚点燃香火来学习,自学了许多书目。
由于父亲早亡,全家上下全都指望着着祖父教书和母亲纺织的微薄收入来勉强维持生活。在第一次考中秀才后,潘龄皋没有出任官职,而是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被迫外出受聘于豪门富户做私塾教师。
但到了夜晚,潘龄皋就自己学习和练习书法,学问也在其这一段时间大有长进,他精通经略史集和诸子百家的学问,十分热衷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古文,后来他又考中举人后,在面见皇帝的殿试之中表现优异,被皇上亲自钦点为翰林。
在清朝按照制度,翰林必须要在翰林院供职三年才能出任其他官吏,于是潘龄皋在工作三年后,赴甘肃任知县。
由于这个地方土壤贫瘠,百姓衣食不足,民生凋敝,所以在潘龄皋的任期内,他多次施行惠民的政策,让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得到了所有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由于他治理能力出色,所以后来又接连出任了许多地方的知州知县,改善了许多百姓的生活,有着较高的声望,但在1906年因为革命和官场风气的原因卸任还乡了。
二、担任甘肃省长却又辞官回乡
在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潘龄皋曾经暂时代理过甘肃省提学史,布政史,几年之后,他辞职,但没过多久就又被北洋政府委任为禁烟大使,他虽然作为禁烟大使,但自己本身就有很严重的烟瘾,当时吸食鸦片,这个恶习直到潘龄皋晚年时期,也没能完全戒掉。
当时西北军阀马福祥和潘龄皋的私交很好,潘龄皋的女儿也曾经认马福祥作为义父,马福祥也在他的仕途上给予了许多助力,也为后来潘龄皋又被总统徐世昌正式任命为甘肃省省长做了准备。
1921年,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的水深火热之中,甘肃省的境内派系斗争和各种纠纷经常发生,当时的国内的几大军阀曹锟,吴佩孚和皖系军阀段祺瑞之间斗争更是错综复杂,后来又发生了派系斗争,而潘龄皋也参与其中。
议会在因为这件事去质问潘龄皋的时候,由于卫兵的阻拦,两方发生了冲突,几名议员被打伤,也正因为这件事的发生,使得北京国务院对潘龄皋再次进行了弹劾,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潘龄皋不得不辞职。
在他辞职之后,处境也非常地危险,生命安全时刻遭受威胁,他迫切的想离开甘肃这个是非之地,离开这些争权斗乱的地方,正在这时,吴佩孚对其进行了策应,也让潘龄皋能够平安顺利的离开了甘肃,回到了家乡安州。
三、"南谭北潘"的书画成就
潘龄皋在经受了这些派系斗争后,顺利回到家乡安州,回到家乡后,他闲静少言,深居简出,十分刻苦地继续攻读书法,他书法地书法风格采众家所长,将各大家之长融会贯通。
他潜心研究习练,自幼承袭家学,学习练习书法,在一生中有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放弃练习和研究书法,他的书法风骨"外柔内刚,外圆内骨",这一风格也正和潘龄皋的处世之道相吻合。
他的女婿陈老九也同样擅长书法,因为常常得到潘龄皋这位老丈人的指点,所以他们两个人的笔迹和风格十分相像,一般人很难分辨出一副作品是出于潘龄皋的手下,还是出于陈老九的手下。
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极深,他和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齐名,有"南谭北潘"的说法,他的书法有时会拿去卖钱,但钱并没有用在自己的享乐上面,而是救济百姓。
潘龄皋为人轻财仗义,乐善好施,为家乡做了许多善事,比如说在一年家乡因为堤坝导致严重的洪水问题,大片的良田被淹没,房屋倒塌,一时间,人民的生活变得很困苦,正在这时,潘龄皋站出来了。
他集结众人募捐筹款,从东北买进粮食,包括高粱,玉米等,而其中的运费和耗损都是由他一人负担。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潘龄皋继续担任文友社的社长,并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晚上又去中南海参加了国宴,在此期间和林伯渠,徐特立等各界代表和领导畅谈,用诗文记录下当时的盛况。
四、没有让权力把自己束缚住
潘龄皋多次任职,但他又多次辞职,其中的原因便是他看不惯许多官场作风,他在最高的时候已经拥有了省长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因为权力而将自己束缚,而是选择辞官回乡,以文化和知识来涵养他的精神世界,也以自己的善行来帮助同乡的人。
《人民日报》也曾经刊登出他诗文的手迹"中华大国几千年,封建由来帝制专,今朝改变新生面,人民生活乐安然",潘龄皋希望百姓安居乐业,也希望祖国越来越好。
他是一位爱国人士的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巨匠,成为名扬千秋的书法大家,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带给后世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