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会将那些喜欢挥霍无度和生活奢侈的人称之为“败家子”,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很多有钱人家富了两代人之后,到了第三代就开始贫穷了。
很多因素都是因为家庭教育的问题,父辈的富足使得子孙从出生开始就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等到父辈们都离去,他们因为过惯了这种日子便不想努力,于是将家产一步步的败光。
这种现象在晚清时期特别的多见,因为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许多满清的八旗子弟都开始脱离原本富裕的日子,但是他们一时间不习惯,所以继续挥霍着老祖宗所剩无几的基业,他们就是晚清的“败家子”。
铁帽子王昭煦
在清朝创立初期,皇帝为表彰一些开国功臣,特别设立了八个“铁帽子王”。这些“铁帽子王”能言善战,清朝能统一中原和北方也都是因为有他们的扶持。
八个“铁帽子王”中只有郑亲王不是清皇室嫡系的后代,第一代郑亲王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与皇太极是一起长大的伙伴,长大后也随着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郑亲王这个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从清朝开创开始到晚清时期已经历经了十七代人。每一代郑亲王都对大清有着卓越的贡献,不过后来随着晚清的衰落,他们的后代也跟着家道中落。
1900年时期,年幼的昭煦成为了郑亲王的爵位继承人。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孩根本不懂得官场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他一直被富养在王府这个诺大的温室里,长大后也顺利的迎娶了蒙古汗王的女儿。
如果不是辛亥革命爆发,说不定他将在王府中度过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战争的步伐来得太快,以至于昭煦还来不及反应,大清朝就这样亡了。
从此以后他不再是王爷,家里的仆役都四处散去,只留下一个管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没有了土地便没有收入,昭煦只能变卖王府中的古董和字画来谋求生活。
但他是个挥霍无度的人,那些文玩珠宝都被他卖光之后,就将目光移到了郑亲王的祠堂那里,最终他以2500银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很快,这点钱又被他挥霍光了。
于是他便将郑亲王府抵押给一名神父换来了十万银元,后来他还不起钱,便索性将王府卖给神父。王府卖了后他搬到果子市居住,不久又将这里的房子卖掉搬到了其他地方。
王爷的房产多,卖来卖去,房子也越来越小,但昭煦还不知足把主意打到了自家的祖坟上。1926年,他把祖坟上的两棵百年老树卖给商人,又将自己陵墓中的砖砖瓦瓦拉出来卖。
山穷水尽的他竟然为了钱而做出这么多“败家”的事情来,然而昭煦仅仅是晚清“败家子”当中的一个缩影。
“车夫王”宴森
在晚清时期还有另外一个“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宴森也是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这位锦衣玉食的王爷也许从未想过大清也有灭亡的一天,等大局已定之后,他还依旧不愿意醒来。
从小锦衣玉食、仆役两三百的他一下子无法适应这种从此要靠自己的日子。他没有一技之长却一直不愿意降低生活的质量,最后只能靠变卖家产来过日子。
今天一个古董花瓶,明天一幅名人字画,就算家底再雄厚也无法支撑他一辈子。即使那些古董有些值钱,但他挥霍无度的样子,多少钱都不够他败光。
每次变卖了家产之后,他都要到酒楼或者妓院里去奢侈一番,一出场就是大手笔,久而久之那些家产换来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无奈之下,他的目光投到了祖坟的头上。
他想着,老祖宗的坟墓里应该有不少宝贝。刚开始他还没那么荒唐,只是砍了些树木和刨些砖瓦去变卖。不过等这些钱都花光之后,他便将手伸到了老祖宗的陪葬品上面。
然而这些钱也是很快就被他挥霍完,之后他实在没办法,只能去拉黄包车艰难度日。想来平日里他除了吃喝玩乐,只会逗鸟,出到社会也只能干这些体力活。
民间老百姓知道他的身份后,都送了个雅称给他:车王。当时北京的一家报纸还刊登过宴森的事迹,许多人都很好奇被“王爷”伺候是什么滋味,所以刚开始宴森的生意还是不错的。
后来这件事也传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耳朵里,他大为恼怒觉得宴森丢了满清皇室的脸,并警告他不许再去拉车。虽然大清已亡,但溥仪的话还有着一定的震慑力,宴森也不敢怠慢便不再拉车了。
多年后,宴森也在饥寒交迫中离世,家人将他安葬到那个被他变卖一空的陵墓中。
捡垃圾的庆王府后人
清王朝灭亡后,庆王奕劻也退出了官场并迁居到天津。起初奕劻和自己的儿子载振还是比较懂得理财的,他们将许多现金存入了多家外国银行,一边可以收利息,一边还不用担心被军阀给抢走。
同时父子俩还热衷于商业投资,有收入也使得王府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相对于其他亲王真是天壤之别。后来奕劻病逝之后,载振接管了家族所有的产业,在商业和旅馆业中创办了许多新公司。
并且还开始跟着外国人学习如何投资股票、黄金等,日子过得倒也舒坦。但是这样的好日子也没有很长久,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载振的一家也开始走下坡路。
庆王府规模宏大,光一个月的开支就是个天文数字,再加上载振生活极度奢侈,因此多少钱财都不够他挥霍。据说他还抽大烟,这笔钱更是花得如流水一般。
载振有个弟弟也是个不省心的“败家子”,可谓是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特别是赌成为了他的一大爱好,有时候一晚上就能输掉一所房子。他们一家都抽大烟,几年时间就将十几万的财产挥霍一空。
没办法最后只能变卖王府里的珠宝、玉器和字画等古玩物品。不久后载振和他的弟弟也相继病死在天津。
后来载振的两个儿子挥霍完所剩无几的家业后,只能靠捡垃圾和乞讨为生。
这晚清的“败家子”们真是一个比一个荒唐,难怪别人都说他们是社会上的“蛀虫”,只能靠着老祖宗的基业坐吃山空。不过从他们的行为也能看出,晚清的灭亡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大清已经离我们远去多时,但人们仍然还会好奇王爷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但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勤奋刻苦的一面,而不应该照搬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除非你也想成为家族中的“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