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霄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他只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的主人公。但是罗霄对应的中国革命上的历史原型是有的,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罗炳辉将军。1955年中央进行授勋时,没有罗炳辉的名字,因为他早在1946年6月就因病去世了。
如果罗炳辉不死的话,肯定是可以被评为大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为什么我说的这么肯定呢?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央评选大将的标准上得到答案。
1955年,中央决定对高级军事将领进行授勋,以振军威,在授勋之前,中央制定了详细的评定标准。其中关于大将的评选标准是这样的:
一是要参加过重要的武装起义;
二是要创建了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三是要创建了主要的红军部队;
四是要在抗战时期是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
五要是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略区的负责人;
六要是解放以后解放军各总部的负责人。
拿这个标准去套的话,我们会发现,罗炳辉符合其中的第二、三、四、五条。因为罗炳辉曾经于1929年7月率部起义,组建了红军独立五团,并且率领这支部队转战湘赣,巩固和扩大了赣西革命根据地。
抗战时期,罗炳辉是新四军副军长,率部在华中和华东战场上打得日伪军哭爹叫妈,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山东军区的主要负责人,率部在山东境内四处转战,基本肃清了在山东境内的日伪军。
所以从罗炳辉一生的功绩来看,他是有作为大将的资格的。只是因为他英年早逝,才错失了这个机会,和后来的十大将相比,无论是在资历还是在功绩上面,罗炳辉都是毫不逊色的。更何况,他还是中央认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呢。
我们举一个军事上的例子,在他病逝之前,他曾经领导过一次枣庄反击战,此战最后歼灭国民党军约2.8万人,解放枣庄。而差不多同一时期吧,粟裕指挥的高邮战役歼敌约2万人,陈赓指挥的上党战役,歼敌约1.4万人。
单从歼敌数量上来看,罗炳辉就占了上风,而类似这样的战役,罗炳辉还组织过多次。毛主席曾经称赞过他是“很会打仗,很有军事才能的”好战士。在长征时期,罗炳辉是红9军团军团长,而粟裕、张云逸是参谋长,陈赓是师长,徐海东是军长。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看得比较清楚了,罗炳辉是完全有资格挤进十大将排名里面的,可惜的是,天不佑人,让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倒在了战场上。为了纪念他,政府在他的家乡彝良县专门建立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展出了其辉煌一生的成就。
而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上映,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在为这位将军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感叹正是因为我党我军有大批这样不计名利,不计生死的优秀将军,才能使中国的革命事业取得成功,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