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庐山的记述可以看出,在汉武帝时,庐山这一名称已经是社会的普遍叫法了。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地理学著作《禹贡》称庐山为“敷浅原”,康熙年间的《庐山续志》中有“庐山扬州之域,即敷浅原也。”的说法。另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山海经》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郭:“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郭。”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名称为人们所弃置不用,继而出现的是庐山、辅山、匡山、匡庐等称呼。那么庐山这一名称究竟有何来历,自古至今有着多种传说,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有下述两种:
一种是在说在周武王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方辅的方士,追随老子一同到庐山筑庐隐居,炼制仙丹,功成之日,二人得到成仙,二人炼丹的草庐遗存于山上,所以此山得名庐山。同治时《九江府志》中称‘‘方辅先生,周武王时人,与李聃骑白驴入山炼丹,得道仙去,惟庐存,故名庐山。”《豫章古今记》也云:‘‘辅山即庐山也,或即因方辅隐此而名。”
第二种传说是认为庐山的得名来自隐士匡俗(裕)在庐山隐居成仙的传说。这一传说存在两种版本:一种见于慧远的《庐山记》中:“有匿续先生者,一作裕,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裕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后人感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另一版本仍是关于匡俗的故事,但时间事迹又有所变化。《水经注》中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都阳令吴苘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鄴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
以上两种传说都关乎庐山一名的来由,尽管不尽相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庐山得名于隐士相关联。可见庐山很早就与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几千年前就有人发现这座大山的隐逸魅力了。
除了匡俗与方辅先生外,庐山还流传着其他两则关于隐士的传说:
一则是有关庐山三将军洞的传说,讲的是秦始皇时期三位将军在庐山得道成仙的故事。《真仙宝鉴》中的一则记载:“秦时有武士十三人,弃官南游求仙。既至庐山,其十人者又去之豫章,惟唐健威、李德受、宋习云隐此洞(即后来的三将军洞)中不去,一夕雷雨,水哨沙成二溪,溪石有‘玉简天箓’,曰神化灵溪,玉简标题,真人受简,玉涧潜栖’,因名曰灵溪,三士后不知所终,乡人庙而祀之。”今天庐山山南麓金轮峰下的三将军洞即源于此传说。
第二则是关于三国时杏林董奉的传说。同治年间编纂的《南康府志》云:“三国时董奉卖药、种杏成林,奉字君异,侯官人,有道术,隐庐山,为人治病不受谢,惟令种杏一株,数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济贫民,永嘉中化去,今庐山杏林乃其遗迹。”从这则传说可看出,董奉是一位身兼妙手回春之术和悲天悯人之心的神医、隐士,这则传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杏林一词及由此而来,并逐渐演化为中医的代称。
从上古至东汉末年,中国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中国的隐士文化在这一时期有了充足的发展。尤其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许多士人心怀汉室,拒绝为王莽政权服务,从而引发了我国隐士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退隐潮流。《后汉书逸民传》曰:“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晃,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但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庐山隐士却參寥可数,之所以出现这种中国隐逸文化大潮不相称的情况,除了年长日久文献散佚的原因外,更主要地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魏晋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士人也主要在北方活动,南方经济幵发程度不够,当时江南地广人稀”,生产耕作方式还停留于火耕水耨”的原始状态,庐山的情况更为荒凉,‘‘草木浅茂,虎豹纵横,即数里非数十人不可往。”
因此,从主观方面看,由于这里是荆越民族的聚居地,北方的文人士子将江南视为不通礼法、不晓教化的“蛮夷之地”而不愿前往;从客观情形看,隐居在这么一个山高林密,道路难行,且常有蛇虫虎豹出没的恶劣环境中,不仅生计艰难,而且还有性命之虞,故而令不少人望而却步。在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庐山隐士发展缓慢的原因了。
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历史背景发生巨大变化,庐山隐士文化也步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