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卡门的提琴
编辑丨卡门的提琴
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理论贡献
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吸收了英国的民族文化传统。
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形成理论,也拓宽了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研究视角,对于后来的学者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帮助。
汤普森立足于英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英国民族传统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
首先,汤普森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阶级的阶级斗争”。
群众反抗在当时的英国是一直存在的,英国的工人们进行斗争的依据是他们从祖先那里口耳相传的习惯,是英格兰民族文化传统,这些被汤普森称为贫民的“道德经济学”。
“家长制是英国历史上一种古老的,刚刚过去的黄金时代的一种模式。”汤普森将这些传统归结为与贵族文化不同的平民文化,后来的工人阶级文化就是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次,汤普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更加看重阶级意识对于阶级形成的作用。
最后,汤普森以《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本书全面地描绘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
虽然各国国情不同,英国的国情也比较特殊,但是后来的学者依然可以从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得出一些工人阶级形成的普遍性观点。
汤普森摒弃了当时大多数历史学家都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视角来研究英国历史,他积极“向人民学习”,强调文化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自下而上”和“文化唯物主义”的研究视角贯穿了他的主要作品。在“自下而上”方面,汤普森注重研究普通人民群众的阶级冲突活动。
在他的笔下,英国工人阶级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他们可能是个织袜工或者剪毛工,他们或许因为物价上涨而抢了商人的谷物低价售卖,或许因为非法集会和滋事生乱而英勇就义。
汤普森一直强调,是英国的工人阶级生活在那个时代,而不是我们。“一两千人的大群骚动者攻击可恨的机器,1797年12月,萨默塞特郡有:两三百人脸上涂黑,手持大头棒,走进离弗鲁姆大约3英里的……的一个剪绒商屋子,破坏了大约值30镑的剪刀。”
在“文化唯物主义”方面,为了拒绝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简单的经济主义以及经济还原论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解释,汤普森更加侧重于研究非经济方面对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从文化维度利用“文化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汤普森认为阶级冲突在现实性上的表现为具体的文化存在,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是阶级斗争的总根源,但是阶级冲突却总是在具体的文化传统之中发挥作用。
汤普森认为英国工人阶级在其形成过程中继承了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工人阶级文化。
在此基础上,汤普森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英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经历阶级斗争不断完善之后形成,最后阶级也就形成了。
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理论局限
汤普森认为斯大林主义包括后面的阿尔都塞、安德森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犯了共同的错误,那就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之中,把马克思主义变为抽象的理论范畴,导致了人们忽视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同时,由于斯大林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简化为抽象的理论模型,使得马克思主义变得僵化。汤普森从具体的历史材料出发,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阐述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但也使得自己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变得零碎,散乱,走向了经验主义的狭隘性。
经济决定论是汤普森重点批判的错误思想。经济决定论的思想根源是“基础—上层建筑”的模型。
汤普森批判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就是由这个模型直接规定下来的,在这个模型中,文化、政治等非经济因素被看作从属于经济因素。
因此,汤普森在阐述自己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时候,就刻意规避这种错误,他以文化为切入视角,强调文化的独特作用,同时也坚持了一种经济、政治、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共同决定论,其中每一种因素都可以作为对某种结果的原因存在。
为了突出文化的作用,汤普森上甚至提出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可以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汤普森虽然没有否定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弱化了经济对于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汤普森认为,“基础—上层建筑”的模型也是阿尔都塞、安德森等人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头。
汤普森干脆对这一模型弃之不用,或对其进行彻底改造,从而在根本上取消了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然后强调文化的作用。汤普森不自觉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过分强调文化决定性作用的倾向。
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汤普森的思想对于我们了解英国第一代新左派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一定重要意义。
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重申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强调了英国工人阶级从先辈那里传承的自由和激进的传统。
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汤普森强调了英格兰民族的特性,也描述了英格兰民族自身的激进反抗传统,以及“生而自由的英国人”的强烈认同。
由于汤普森非常强调英国传统文化,所以他反对把外来理论强加在英国之上,尤其是欧洲大陆的理论,汤普森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排他性”和“民族主义”倾向,这也导致了其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狭隘性。
汤普森特别强调英国的特殊性,因此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安德森批判了汤普森固步自封的经验主义和民族主义。
安德森提出了要打破民族主义的狭隘壁垒,放眼世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这样理论才能具有普遍性。
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在总体上来说是散乱的,这主要是汤普森本人拒绝将其思想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汤普森认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整理挖掘历史事实和相关材料,而不是用历史事实去证明什么观点或阐述什么理论。
因此汤普森在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研究中,就把理论建构刻意排除在外,这也体现了他重特殊、轻普遍的历史主义经验主义思维方式。
汤普森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但也一直受到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熏陶。他基于历史学的学科特点来进行学术研究,这也必将导致其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对理论建构的过度压抑,过分强调事实,看重单一的经验事实原则。
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启示
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工人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汤普森非常注重英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也体现了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
汤普森继承了马克思的阶级形成理论,并对其进行英格兰民族化的改造,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英国化。
汤普森将本国传统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也促进了传统民族文化的批判性传承,值得后世学习借鉴。
首先,汤普森在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问题时吸收了英国民族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但是却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吸纳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是世界性的科学理论,不单属于哪一个民族。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最大化地指导实践。
其次,汤普森通过挖掘英格兰民族的传统文化,坚定了其对英国工人阶级的信心。
汤普森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热情虽然在当今时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旧是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最后,世界各国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上仍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坚持,不断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用自己一百多年的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参考文献:
【1】[加]艾伦·伍德.新社会主义.尚庆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英]阿瑟·马威克.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马传禧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英]约翰·高兰等.英国共产党三十年.符家钦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4】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乔瑞金.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话语——技术与文化批判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