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察合台为何在家庭会议上骂术赤?因为他有一套逻辑,当时没人重视
迪丽瓦拉
2025-07-23 02:02:19
0

在成吉思汗召开的确立继承人的家庭会议上,察合台和术赤打了一架,使得这次会议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最终,窝阔台被成吉思汗确定为继承人。

会议开始之前,整个蒙古帝国都在猜测,究竟谁会被成吉思汗立为继承人?

要立继承人,就需要知道确立继承人的规则是什么。

蒙古确立继承人的规则是什么呢?其实是比较复杂的,也是不定型的。

首先,他们最重视的还是战功。这是所有原始部落的统一特点。毕竟在生存极为艰难的原始部落时期,如果部落成员战斗力强悍,能力卓著,能够给部落带来更多的食物,更多的地盘和更多的奴隶,这个部落就容易兴旺发达。蒙古帝国之所以能够兴起,靠的就是出现了成吉思汗这个强人。所以在传位上,战功绝对是最重要的。

除了战功以外,蒙古族还有一种“幼子守灶”的传统。为什么会出现“幼子守灶”这种传统呢?因为作为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就是要拓宽家族的牧场,这样才能够让一家人生存下来。要拓宽家族的牧场,家里的孩子就必须要有人出去打拼,最适合出去打拼的,就是前面的几个儿子。当前面的几个儿子出去打拼后,留在家里守家业,照顾老人的,就是幼子。这就是“幼子守灶”。所以,也就有了在传位上会传给幼子的这种说法。

不过,所谓“幼子守灶”的传统,其实是那些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做法,并非一个大的部落或者一个国家的做法。一个大部落或者一个大国家,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没有幼子守灶这种必要。在传位问题上,他们更多地都会向中原的汉民族学习。毕竟怎么建立一个国家?怎么治理一个国家?他们是没有经验的。因此,向先进的汉民族学习政治规则,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汉民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嫡长子制”继承制度。因此,如果成吉思汗要传位,那时候已经统一漠北的他,最有可能采用的方式,就是“嫡长子制”。

从以上这三种继承大汗之位的方式进行综合考量,可以说,术赤继位的可能性更大。一方面,术赤曾经跟着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是四兄弟中建立战功最多,也是那时候最能打仗的一个;另一方面,他又是成吉思汗的长子,符合“嫡长子制”。所以,术赤在当时呼声最高。

拖雷虽然是符合“幼子守灶”这种传位的方式,但是那时候,拖雷建立的战功并不多(拖雷作为战神,是后来在第一次西征以及攻打西夏、金国的过程中,才打出来的)。再说了,成吉思汗已经是一个国家的君王,他不可能再像小老百姓那样考虑问题。所以当时拖雷继承大汗之位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察合台和窝阔台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幼子,也没建立什么战功,他们继位的可能性则更加少。

不过,察合台不这么想,他有另一套逻辑。

说察合台有另一套逻辑,并不是说察合台不认可战功定继位,不认可“嫡长子制”或“幼子守灶”这些继位规则。而是他认为,在这些规则之下,他本人占据了足够的分量。为什么呢?

因为他觉得,术赤不应该是长子,因为他不是成吉思汗的亲儿子。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曾经被敌人俘虏,在敌营里呆了九个月时间,才被成吉思汗给重新夺回来。孛儿帖在回家的路上,就生下了术赤。所以,察合台认为,术赤并不是成吉思汗的亲儿子。

当然了,察合台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显然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整个蒙古都在这么议论。并且因为这么议论,他才知道这件事。知道以后,他心里就盘算了,既然术赤不是成吉思汗亲儿子,这也就意味着,嫡长子应该是他察合台。按照“嫡长子制”继位,他就应该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成吉思汗在召开家庭会议,讨论继位问题的时候,成吉思汗首先提出,让术赤继承大汗之位。而且,术赤还是被紧急叫回来的。当时术赤正在北方,和森林部落作战。成吉思汗疾风火燎把他叫回来的,让他参与讨论继承人的问题。种种迹象表明,成吉思汗想把大汗之位给他。当时的蒙古人是这样想的,术赤自己也是这样想的。现在一开会,成吉思汗就提出传位给他,所以术赤自己都觉得,他是获得继承权的不二人选

没想到察合台直接就说他是野种,没有资格获得继承权。

察合台这个话,术赤显然是受不了的,所以当场他就和察合台打了起来。这一架打完,结果是两人都失去了大汗之位的继承权,这个继承权给了窝阔台。

成吉思汗当时想不想把大汗之位传给术赤呢?

有人说,成吉思汗并不想给术赤,他其实一开始想的,就是传位给窝阔台。之所以先把术赤提出来,就是希望术赤和察合台闹矛盾。一旦两人闹矛盾了,那么成吉思汗就理所当然抛弃了这两个人,最终选择窝阔台。

这种说法,既是一种阴谋论的说法,也明显逻辑不通。

成吉思汗哪怕要用阴谋,也不可能在他自己的儿子们身上耍阴谋。耍这种阴谋,只能破坏他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人为制造了矛盾,这是一个父亲干得出来的事情吗?

说逻辑不通,是因为术赤和察合台原先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是因为开家庭会议,矛盾才起来了。起来后,成吉思汗才明白,术赤和察合台,无论选谁当继承人,都不是一种恰当的选择。因为选谁当继承人,另外一个人都不会高兴。一旦不高兴,那也就意味着将来这两兄弟肯定会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这是成吉思汗不愿意看到的一幕,所以他才会选择窝阔台。

总之,选择窝阔台,必定是术赤和察合台打了一架后,才成为成吉思汗选项的。尽管窝阔台无论是作战能力还是行政能力上都比较欠缺,但是由于他和几兄弟的关系比较好,因此成吉思汗认为,让他当继承人,能够确保蒙古帝国的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没有察合台说出那句话,就没有窝阔台当大汗这件事,察合台完成了窝阔台继位最好的一次助攻。

应该说,察合台是非常莽撞的,也是非常愚蠢的。

不是说察合台讲的那套继位的逻辑不对。哪怕他真是嫡长子,哪怕他讲的逻辑没有问题,但是在那时候,他也不该把这个话说出来。说出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其一,术赤必定和他打架,从而让他和术赤两败俱伤,都失去继位的资格。其二,成吉思汗看出他是一个莽撞的愚蠢的搞不团结的人,无论如何,这样的人都不适合呆在大汗之位上,所以成吉思汗不会选择他。其三,这种说法不仅伤害了术赤,伤得最严重的,是他的母亲孛儿帖。哪个母亲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高兴呢?这是直接撕她母亲的脸,让他母亲难堪。要知道,成吉思汗和孛儿帖夫妻两人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哪怕孛儿帖被抢去给别人当了九个月的老婆,成吉思汗也不嫌弃,此后还和他生了三个儿子。因此,得罪了母亲孛儿帖,也就得罪了父亲成吉思汗。再一点,讲出这种话,也就意味着给他的父亲成吉思汗戴了一顶绿帽。堂堂的蒙古大汗,给人戴绿帽,这是多么丢脸的事情。

由此可见,察合台的情商和智商都是极低的。他闹腾的结果,不但自己不可能获得大汗之位,甚至在分封上,他也不可能获得更多。应该说,成吉思汗给察合台分封的土地,确实是最少的,以至于后来察合台帝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而他的对手术赤,则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这是因为成吉思汗觉得,愧对这个儿子,所以才给予了他那么大的封赏。

最蠢不过察合台,害人害己白忙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漠风吟》霍擎云身份是天都城北境领主,也是大漠莽流谍报组织首领,腹黑狡诈,城府很深。 《漠风吟》霍擎...
原创 张... 张飞见了吕布,总是暴跳如雷,动不动就喊吕布三姓家奴。关羽见了吕布两人表面上还是和气的。下面让我来解析...
他是兰州军区首任司令员,抗战期... 开国中将张达志(1911年-1992年1月15日) 1911年出生于陕西葭县的张达志将军是陕北红军的...
原创 他... 1127年,南宋建立的时候,中原地区尚在其统治之下,就连宋高宗都是在河南商丘登基的。可是到了1141...
原创 司... 文/玉浊清 司马懿识破了空城计,为什么主动放诸葛亮一马?专家:不撤试试 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被称为神人...
原创 朱... 我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消亡就会有一个新的朝代崛起,每一个新的帝王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只靠他自己的能...
原创 梁... 梁山108条好汉,武松的真兄弟只有三人。 1、花和尚鲁智深 武松跟鲁智深之间的感情,是生死兄弟情。 ...
原创 大... 今天,将要登场的大明第六位内阁首辅,名叫杨溥,也就是“三杨”中的最后一位。正是在他和杨荣、杨士奇的合...
原创 原... 关羽在三国中是个争议十足的人物。他作战勇猛,这不用多说,很多人因此十分敬佩他。但关羽也有被人吐槽的另...
原创 为... 名气颇大的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第一高级军师,他为了自己的蜀汉可谓已是殚精竭虑,从他下定决心出山到一直尽心...
原创 犹... 若谈起犹太人这个民族,翻开历史书,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公元前597年到前538年期间被新巴比伦征服而带来...
原创 法... 一直以来,清朝都算得上是如今人们最为熟悉的朝代之一,因为清朝的电视剧,在电视上播出得是最多的,比如《...
原创 湖... 自从清朝灭亡后,中国南方不少省份都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无疑是给地方上出现土匪等黑恶势力创造了条件...
原创 鹿... 因为拥唐与拥桂的巨大分歧,沐王府的白氏双木与天地会的徐天川干了一架,结果徐天川身受重伤,白氏双木中的...
原创 史... 前言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对于关羽的性格描述还是非常详细的,关羽这个人非常的忠义,一...
原创 非... 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时候,欧洲人逐渐走向了世界。不过欧洲人走向世界并不是以和平的方式走向世界的,绝大多数...
原创 忠... 在明朝这一政治相对清明的时期,发生了一桩震惊朝野的冤案,即一代忠臣于谦的冤死事件。 史载,当于谦遭遇...
原创 在... 在单打独斗的情况,没有死战不退的做法,除非双方都豁出命来拼,或者自己有把握能够杀死对方,否则不会死战...
原创 古... 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诸如海昏侯墓、曾侯乙墓等,这些文物丰富的古墓基本都属于古中原地域;由此引出了另...
原创 大...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怕是老谋深算如慈禧太后,也未曾想到,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在她的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