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一个英雄倍出、充满血性的王朝,公元76年,十三壮士归玉门更是诠释了汉朝人的忠诚与勇气。
十三将士归玉门
彼时,西域大都护府已经因历史的原因消亡了半个世纪之久,但耿恭、班超等人凭借着微弱的力量重新建起了大都护府,并维护了西域的稳定。
只不过,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便受到了匈奴人的攻击。
在距离中原腹地2000公里外的西域,耿恭、班超等人被匈奴人以及西域当地的反叛国分割包围在各地,首尾不能相顾。
此时汉朝虽然经历了新旧两帝交替,但依然做出了横跨2000公里救援不知生死的汉朝将士们的决定。
这便有了7000人的汉朝军队急行军千余公里,救援被围困一年之久的汉军。
守城的1000军士与匈奴人轮番战斗之后,只存活了26人,等2000名汉军守护着他们翻越天山时,又有13名壮士牺牲在了茫茫的雪地之上,最终只有13人顺利回到了玉门关。
这便是十三壮士归玉门的典故,这也仅仅是这场千里救援的一个缩影而已。
时间回到公元23年,王莽乱政之后,西域都护府面临的处境也异常艰难,伴随着李崇战死,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也宣告寿终正寝。
等到刘秀安定中原之后,西域各国也曾上书希望汉朝继续提供守护,但刘秀出于国家刚刚统一,政权需要稳定的顾虑,便拒绝了西域各国的请求。
西域都护府便在这一时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这一消失就长达51年。
改观出现在汉明帝时期,汉朝有了国力之后,便重新入驻西域地区,公元74年又建立起了西域都护府。
可此时的西域大环境并不稳定,虽然汉朝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力量,但北方的匈奴却一直在虎视眈眈。
75年,这种虎视眈眈变成了实际的威胁,2万名匈奴士兵突然出现在了西域的地界上,而龟兹等国也纷纷响应,一起反抗西域都护府。
担任大都护的陈睦带领不足1000人的汉军队伍,与匈奴及反叛各国进行了殊死战斗,最终全军覆没。
远在金浦城的耿恭手中也仅仅有不足千人的队伍,但他没有置自己队友性命于不顾,派出了300名军士前往支援。
这种杯水车薪的救援,于大势没有任何作用,300军士也牺牲在了战场之上,哪怕耿恭也被迫退往疏勒城。
单凭西域都护府的力量已经难以抵抗匈奴人的进攻,更难以平定西域叛乱的局势,耿恭迅速向东汉朝廷派出了信使,希望朝廷立即派遣大军救援。
当玉门关的情报送到朝堂之上时,年仅19岁的汉章帝虽然刚刚登基,但他没有听第五伦等主降派的建议,而是坚决支持鲍昱等人救援的主张。
西域三十六国
汉章帝迅速从酒泉、张掖等地调遣军队,协同没有反叛的西域诸国,凑齐了7000人的兵马,马不停蹄的向西域奔赴而去。
此时,从皇帝到救援的士兵,他们都不知独守在西域的将士们是否还存活,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了西域。
这次行动可谓异常艰辛,既要远距离的长途跋涉,又要保证行军的快速性,同时还要克服茫茫戈壁、皑皑雪山,怎么看都是一个不划算的救援行动。
但7000人的队伍没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全都全力以赴奔赴战场。
76年正月,汉朝的援军首先到达了救援的第一站——柳中城,虽说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匈奴以及叛军被当场斩杀3600人,但留守在柳中城的关宠等人却全部战死了。
面对这样的结局,救援的军队无不痛心疾首,但理智也告诉他们,耿恭等人还在天山等候他们的救援。
救援队又排除万难,分兵2000人翻越天山雪脉,继续向疏勒行军。
此时的耿恭依然坚守在疏勒城,他们的生存条件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极限,水源只能靠着马粪当中的些许水分维持。
食物更是以弓箭、战衣上的皮革为生,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不用匈奴人的攻击,他们都将饿死在疏勒城内。
耿恭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带领军士在全城寻找水源水井,不知打了多少口之后,终于得到了水源的保障。
匈奴面对久攻不下的疏勒城,派出使者招降汉军,耿恭不仅没有答应,还将匈奴人全部击杀,靠着他们的血肉,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疏勒城遗址
虽然援军来了,但疏勒城的汉军将士只剩下了26人,而这26人也仅仅是活着而已。
面对匈奴人的疯狂反扑,撤退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2000人的援军护着这26人沿着来时的路线返回了玉门关。
在跨越天山血脉时,13名壮士又因气候的原因牺牲在了回国的路上,最终,只从西域迎接回了13名汉朝不曾遗弃的军士。
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生死救援,再一次体现了汉朝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涵盖了爱国之情,更是包含了不抛弃、不放弃之誓言。
耿恭、关宠以及班超,再加上驻守在西域的汉军将士,统一构成了英勇爱国护国的神勇丰碑,更是彰显了汉朝人的血性与勇气。
由此,也造就了汉朝闻名世界的认可与伟绩。
现如今的戍边战士正是践行着汉朝军士守土爱国的责任,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