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26日深夜…
朝鲜东海岸志愿军第9兵团防区,警卫连正在执行日常巡逻,突然发现敌机空降出一人落地,警卫连当机立断冲了上去,并活捉了此人。经过查问得知,此人是南朝鲜军情报部的一名特工,名为朴北时。
他的任务是:携带一只信鸽,秘密空降在朝鲜东海岸志愿军第九兵团防区。寻找当地反动会道内首领“张疯子” 接头(但是此人已被志愿军击毙),为后续的“高级情报组”的到来安排潜伏地点。
志愿军9兵团的情报人员,根据被俘特工的供述推断:如放回信鸽,向南朝鲜军情报部谎报朴北时平安降落,敌方将按预定计划派遣“高级情报组”前来。
第九兵团决定抓住这次战机,诱惑敌人的情报组入网。第九兵团保卫工作队队长刘毅民,把装有绿色信号物的信鸽,向敌人报出了“朴北时平安降落”的信息。
与此同时,九兵团第23、24军及直属各部、友邻各部作了严密部署,加强了对海、空领域的监视,同时加大对防区密林的搜索。兵团各部队在东海岸撒开了天罗地网,就等着敌人空降…
9月25日,志愿军总部发出绝密专电:“内线急报,近日有3名高级敌特将空投东海岸腹地,要求各部提高警惕,务必活捉。
战士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巡逻,一时间9兵团的“眼睛”都紧盯着整个天空,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天后的天空上,第23军驻鹰嘴山区某连对空监视时,发现敌机空投7只降落伞…
部队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出动对其进行了包围,敌特的通信员孙宪首先被我军哨位发现,因此也是第一个被抓的,追上来的志愿军战士用枪口对准他,并大声呵斥他的身份,孙宪居然用汉语回答说:“我是来投降的。”
孙宪为了“证明”自己还立马供出了其他两个人的位置:“还有同来的2个人,和4筒物资在山上。”志愿军一时无法辨别孙宪的“投降”是否是真的,只得先抓紧时间去抓捕另外两个人。
在孙宪的供述下,敌人谍报组组长权某和组员裴某迅即被志愿军捕获。经清点,该“高级特务组”三人各配考尔德手枪1把、卡宾枪1支;双套通信设备,收发报机1台、常规军用型收发报机1台;手摇发电机1台空投时摔坏。
此外,这三个人还配备了军用地图,指北针,望远镜,棉衣,密码本等侦查用具。第九兵团保卫部接到报告后,派刘毅民队长带人赶赴现场,连夜将三人押解到兵团总部。
兵团总部很快就开始了对这三个特务的审讯工作,由于杨宪是以投降的身份被逮捕的,所以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其他两个人,给杨宪部分优待政策。同时教育其迅速全面交代问题,立功赎罪。
孙宪颇受感动,他交代了自己的经历:孙宪声称自己是中学教师,在中国烟台居住,精通几国语言。后来被骗到了南朝鲜,受了全套间谍训练,毕业后被派到南朝鲜军情报总部。
这次行动,是美军远东情报局一手操办的,他在权某领导的“高级情报组”当通信员。此次空降的任务是:潜伏待机,发展情报网又称,执行重大侦察任务,届时策应美军登陆。
出发前,那个美军情报官员指出:“你们组的人,教育程度高,经过选拔,特别将你们编成高级情报组,给你们良好的装备和最重要的任务,完成联合国的伟大事业。将来收复北韩,你们都要受到重用....”
为了表明投降的诚意,孙宪交代了他所知道的通信暗语,并且把密码本、电台频率等重要情报内容做了交代。而且他还交代出了绝密安全信号,这也是他飞行之前美国人刚刚告诉他的:即每份电文从第12字起,插人固定暗语:“马在奔跑。”
有这个信号的电文,表明他们是安全的,没有这个信号的电文,表示他们出事了。孙宪表示愿意配合我军利用电文迷惑美军,作出贡献,立功赎罪。
但是,经过我军侦查人员的细心分析发现,孙宪的口供有一些地方存在出入,尤其在降落地点上,3人的供述都说是云霞山。但实际他们着陆位置却在鹰嘴山,两地直线距离40余公里。难道他们说慌了?
后来,经过反复询问才得知原因:美国飞行员进入中朝军队控制的空域后,畏惧防空炮火,非常紧张,催促着他们三个人下飞机,还自言自语:“到这里就差不多了......”,随后就粗暴地将他们三个赶下了飞机。
……
时任第九兵团保卫部部长丁公量,是一个实力雄厚隐蔽战线的老指挥员。入朝作战以来,他不断的研究敌情,他酝酿着逆用敌人特务之间的通信工具,开展反侦察的斗争,前文中提到的“放鸽”诱敌行动就是他一手策划的初试…
如今,敌人所谓的“高级情报组”已经被活捉,而且还交代了所有的情报,更重要的是孙宪愿意协助我军情报工作,戴罪立功。如今是装备齐全、时间充分,就等着开始对敌实施“逆用计划”了。
最终,我军选派出3名同志组成“逆用组”,实行反侦察行动。
对韩军的第一条“报平安”的电文是孙宪,我军其他人员负责监听。可是,由于孙宪所带机器信号微弱,只能加长天线。次日,电文才顺利发出:“全组安全降落预定地点,权着地摔伤;发电机摔坏,请求补给,请示下一步任务。”
第一次发电,敌人没有怀疑,而且还给了回电:“祝贺安全降落,权组长好好养伤,全组隐蔽,耐心等待任务。同意补给,你们选好地点报告本部。”敌人惜字如金,他们还是对情报工作比较重视,他们的电文没有一点侦查方向,因为通过侦查方向,我军可以准确判断敌人的下一步军事企图。
为了更好的勾引敌人上钩,“逆用组”发出的电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丁公量部长仔细推敲的。为避免南朝鲜情报部对发报员手法的怀疑,收发电文始终由孙宪操作。经过多次发报,大家也逐渐开始信任孙宪。
很快,敌人首次补给时间确定了,补给时间定为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的24时整!
29日,逆用组开始行动,21时秘密进山,23时摸到山顶,23时58分远方敌机声音传来,“逆用组”燃起篝火发出信号。
24时整,美军飞机从东方飞临上空,飞机红灯、绿灯交替闪烁。飞行员俯冲飞行第一次,并没有空投,而是点亮机舱灯,美国佬的面孔一览无余。第二次俯冲下来时,才飘下4只空降筒,敌机立马熄灯离去……
这次诱敌行动完美,逆用组收到了美机送来的电台一部、手摇发电机一部。可惜的是,发电机又摔坏了。
“逆用组”只得以敌“高级特工组”的身份再次发报,要求再空投一个发电机。可是敌人开始“不耐烦”了,迟缓多日才给予电文回复,而且还多次发出虚假信息,最后等到6天后,才收到补给的发电机…
敌人生疑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三个人本就是敌人雇佣而来的情报人员,他们并没有发现我军在“逆用”,而是在考验这三个“高级特工”。
“逆用组”对策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来得及就听你的,来不及就依我的。坚决保守机密,不露一丝破绽。
“逆用组”的同志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紧急情况,他们曾派人进入深山搜索空降筒,曾忍饥挨饿等候敌机,曾跳下悬崖排除险情,在方圆百里的隐蔽战线上,他们一次又一次通过了敌人的“考验”,保证了“逆用”计划的实施。
1952年12月,美军在上甘岭战役失败,刚上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迫切的想要结束战争,他把目标集中在了“两栖登陆”上,他命令“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制订两栖登陆作战计划。还在在国内,不断的增加征兵计划,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朝鲜东西海岸线,能登陆的地方长达720多公里,对于志愿军来说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1952年12月23日,志愿军总部下达了“粉碎敌登陆进攻部署的命令”。全军开始了部署调整,大力进行反登陆作战的训练。
与此同时,由于换防,第九兵团被调往东线,第三兵团接管东海岸。志愿军保卫部决定把“逆用组”留在三兵团,继续对敌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双方登陆与反登陆准备的斗争越来越紧张。很快,敌人那边开始行动了。1953年1月初,敌人来电命今“高级情报组”:“到海浪里侦察志愿军15军的情况。”
敌人为什么要15军的情况?这是要对15军下手吗?要知道,此时的15军刚刚经历上甘岭战役,元气受到损伤,正从上甘岭移防西海岸。15军是主力部队,部队正在转移,倘若敌机来袭很容易造成很大损失。
为了保护15军的换防,以及其总部机关的转移,在告知15军严防的同时,利用了“逆用组”发出两份电报:
“已派裴前往海浪里。”
4天之后再报告:“裴返回,侦知志愿军大批部队数日前过境北去,现海浪里驻有一个排......”
这份假情报,成功的迷惑了敌人,让敌人前后为难、举棋不定,为第15军及指挥机关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1953年2月后,中朝军队应对美国登陆作战的防御体系进展迅速,与此同时,在朝鲜正面战场,志愿军开始反击,牵制了敌主力部队,而且不断的消耗其有生力量,加上志愿军后勤补给的不断充足。敌人对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心,开始动摇…
对于东、西海岸线的“反登陆作战”,毛主席曾作出这样的指示:“我们有了准备,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来了,我们也不怕。”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情报部门,尤其“逆用组”定位了新的反侦察作战准则:“令敌知我之备,撼敌登陆决心!”就是说,要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准备,可以撼动他们想要登陆作战的野心!
于是,3月28日。在一座海拔1324米的山中,飞出了一条关于志愿军“反登陆作战”的“真实”情报:
.....裴、赵历尽艰险,在元山、阳德搞到高级军官会议笔记簿,加上沿途亲见,综合报告如下:
一、北韩现有19个军,10个以上炮兵师;北韩军5个军团。
二、志愿军总兵力83.6万人,北韩总兵力29.4万人,全部兵力113万人。
三、北韩军和志愿军今年春季以反登陆为全军工作重点,军民总动员大修坑道防御工事、铁路、公路、山洞、仓库。
毛泽东指示邓华:“坚决不准敌人登陆,敌人登上来要坚决消灭它,绝对不准敌人在我侧后建立一条战线。”
四、东、西海岸的兵力达30万以上。机动部队有两个军,有坦克师………
(节选部分)
电文的目的就是向敌人“亮肌肉”,情报的内容自然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描述我军强大为主要目标,实际兵力的总数能够震慑到敌人。
敌人收到电文之后,4月4日给了回电:“祝贺裴、赵侦察成功。报告的军情很重要。近期要恢复和平谈判,战事有可能很快停止......”美国人终于想规规矩矩谈判了…
最终,敌人叫嚣的“两栖登陆”没有发生,到了夏天也没有发生。效果表明,志愿军逆用“高级情报组”这一招,直接命中了艾森豪威尔的“死穴”,他没有敢出动部队登陆,去应对中朝军队反登陆作战的防备。
“逆用组”这封情报中的部队数字,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给艾森豪威尔的报告中的部队数字完全吻合!这说明,我军的“逆用”情报作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