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微(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完诸葛亮以后,便深藏功与名,仰天大笑而去,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说: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这是故事中的情节,那在真实的历史中司马微是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从故事的角度去看看,诸葛亮算不算生不逢时?个人认为不算,倘若我们把失败看成是生不逢时,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失败的人都可以说自己生不逢时了。
曹操虽然开创了魏国基业,但是因为汉家天下的影响力还在,始终没办法,也不敢取代汉献帝,导致他颇为无奈地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曹操不得其时呢?要是他晚生十几年,等汉家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他是不是就可以取代汉朝了。
对于这个逻辑其实我是不赞同的。
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都属于一家企业,一个政权的创始人,在创业的过程中本身就会遭遇各种各样和现实相悖的事情,说他们不得其时,不如说他们恰恰是因为东汉末年的这种混乱局势造就了他们。
什么叫生不逢时,说明你出现的不是时候,这个时代不需要你,就像一个和平年代,一个人却怀有一身的军事谋略,这叫毫无用武之地,所以才叫生不逢时。但诸葛亮跟着刘备,非但不是好无用武,反而是物尽其用。
刘备把他从南阳请出山开始,诸葛亮就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谋士,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刘备又没有其它多余的谋士可以盖过诸葛亮的风头,像法正、庞统这些谋士都是刘备创业过程的过客,只有诸葛亮自始至终得以发挥自己的能力。
从荆州开始,诸葛亮一路辅佐刘备直到建立蜀国,其发展轨迹就是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进行的,如此又怎么能够说诸葛亮生不逢时呢?蜀国这个大舞台可以说完全就是提供给诸葛亮一个人发挥表演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集权于一身,南征孟获,北伐曹操,这些都是由诸葛亮亲自来操刀,后主刘禅对他的这种信任恐怕是历朝历代都找不到的例子。除了说这本身是刘禅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诸葛亮在刘禅的支持下得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但他最终没有完成自己心目中“匡扶汉室,收复中原”的目标,并不是生不逢时,而是自身的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了这一点,蜀汉集团能够从最初的一个游走集团发展成为一度占领荆益两州和汉中的政权,这些无疑都是诸葛亮策划的功劳。
从这一点上来看,诸葛亮已经获得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倘若说因为诸葛亮没有完成收复中原的理想,就说他生不逢时,那么显然是在吹捧这个人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也可以说项羽生不逢时,遇到刘邦这么一个人。
也可以说周瑜生不逢时,遇到了诸葛亮,实际上真正生不逢时的人应该是想岳飞、辛弃疾这类人,虽然怀有一身的本领和志向,像人家岳飞本可凭借自己的本领收复北方,但偏偏遇到宋徽宗为代表的主和派,最终让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无好无用武之地。
这才叫生不逢时,它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就是:你本来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因为现实的客观条件,导致你没法去做。显然岳飞就是这类人的代表,他有能力,有志向,有情怀,但是现实偏偏不让这种人去发挥自己,不给他提供一个大舞台。
那么诸葛亮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吗?
肯定是不能的,蜀国这个舞台我感觉从头至尾就是为他提供的,简单来说,他成就了蜀国,蜀国也成就了他。虽然他的人生并非没有遗憾,但是他到底是成功的,相比较来说,岳飞这类人就真的显得太可惜了。
综上所述,所以我并不认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诸葛亮“生不逢时”,这显然没有任何的依据,至多只是对诸葛亮没有干出更大成绩的一个惋惜罢了。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