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掌握着至高权威,历朝历代随着皇权变更,满朝文武大臣也会随着更替,所以一直有“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来形容宦海浮沉,升降不定。
古来权力象征着地位,掌权者拥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而失势者多半下场惨淡。
权力的倾轧之下,历史上能够平安跨越多个朝代的大臣屈指可数,而明初的陈亨算一个。
明初的名臣众多,明太祖朱元璋问鼎天下后曾经册封了36位功臣,其中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都是后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很多都难逃”飞鸟尽、良弓藏“的宿命被朱元璋所杀,如著名的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等。
太祖驾崩后又经历了靖难之役,短短几年,皇权在祖孙三人之间几次更迭,随之而来的都是朝臣大洗盘。那么陈亨家族为什么能够平安渡过的呢?
朱元璋
辅佐太祖
元朝末年,元朝朝廷腐败、蒙古贵族大肆抢占农民的土地、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却还压在农民身上,再加上连年灾荒,导致民不聊生,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各路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其中有韩山童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张士诚起义、徐寿辉起义,而日后开创大明的朱元璋则是从参加红巾军起义开始从一个农民登上帝位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任皇帝,因为其他朝代的开国君王或多或少都有官府背景,只有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能做到千古第一人,可见其有过人之处,但还有一点就是因为他手下有一帮能臣武将,陈亨也是其中一员。
韩山童
陈亨于1332年出生在寿州(今安徽寿县),他比朱元璋小四岁,本来是元朝的扬州万户。
作为一个蒙古人统治的王朝,汉军万户有权管理一个地区的万户汉人,还有权在自己治下组织人员编成军队,以便于战时为元朝出兵。
而且万户之职可以世袭,这就相当于是拥有几万军队的一方诸侯,那必须得是在地方上有非常大影响力的地主豪强才有资格担任的。
可见,陈亨的出生非同一般。
陈亨为扬州万户期间,早年的朱元璋还在参加红巾军起义,因其为人机灵,作战勇敢还有智谋,受到主帅郭子兴赏识,后来因不满濠州城内红巾军的派系争斗,便于1353年回到家乡亲自募兵组织队伍。
陈亨剧照
后来,一个是政府军,一个是起义军,两个起点天差地别的人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浪潮中慢慢地走到了一起。
当朱元璋招募了汤和、邓俞、常遇春、郭英、徐达、李文忠、邓愈、冯胜等二十将决定兵出濠州前夕,远在扬州的陈亨因得罪了元朝的权贵势力。
被剥夺官职,又恰逢起义军攻打扬州城,元朝守将不堪一击兵败而逃,陈亨有感于元朝的无能和腐败,毅然选择另择良主。
陈亨剧照
当时世上枭雄众多,郭子兴有财有人,张士诚已颇成气候、自立为吴王,徐寿辉属下已名将云集,并建立了国号为“天完”的新政权。
此时的朱元璋才刚刚起步,手下将士仅千余人,完全无法与上述豪强匹敌。
而陈亨慧眼独具,听闻朱元璋治军有方、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便在一众起义军内选择了朱元璋。
此时没有上帝视角的陈亨,完全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这个暂露头角的新势力,万一朱元璋失败了,那么他也就没有退路了,这相当于拿身家性命去赌,幸运的是他赌对了。
郭子兴
陈亨刚到朱元璋麾下时被封为铁甲长,后来被任命为千户长,与他在元朝时相比并未受到重用。
因此在朱元璋与其他起义军争地盘的时候,史籍中并未记载有他立功的记录。他的功劳真正出现在历史记录中的是1367年的东昌守卫战。
当时,朱元璋开始北伐元军,徐达攻下东昌(今山东聊城)后交给陈亨守卫,继续挥师北上。谁知,徐达大军刚刚启程,数万名元军就扑过来围困了东昌。
朱元璋剧照
东昌是北伐的重要咽喉,一旦失手,朱元璋的大军就被截成两段,前线得不到补给,北伐大业将会一败涂地。
深知要害的陈亨临危不惧,面临敌人的攻城殊死顽抗,最后施计打退了元军,守住了东昌城。
此次一役,默默无闻的陈亨一鸣惊人,让徐达刮目相看,开始受到重用。洪武二年,徐达打下大同后,又将守城大任交给陈亨,大同是边关要塞之一,可见陈亨此时的分量之重。
后因此次守城有功,他接连被升为燕山左卫指挥佥事、北平都指挥。
徐达
靖难功臣
从明朝建立之后,陈亨没有像其他开国功臣那样被封王封爵,他一直守卫在北平周围。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样低调的职位才让他躲过了太祖皇帝的大清洗。
而且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地利之便加深了陈亨与朱棣的联系。
另一方面,对陈亨有知遇之恩、提拔之情的徐达是朱棣的岳父,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在接下来的第二场帝位更迭中又一次赌对了。
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太孙朱允炆登基,这个小皇帝年仅21岁,他年轻气盛,但惧怕兵强马壮、老练势重的各大藩王,再加上黄子澄等在耳边怂恿,刚登上帝位不久就下了削藩的政令。
陈亨
燕王朱棣的势力、名望以及血统在众藩王中属于最高层级,一直是朱允炆的心头大患,他刚刚登基不久,不敢拿朱棣开刀,便先削去势力小的湘王朱柏、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齐王朱榑、代王朱桂。
对于势力雄厚的朱棣,朱允文只能悄悄布局把他的亲信全部调离。
建文元年,朱允炆将陈亨调到大宁卫(今天的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并安排自己信任的人谢贵、张信接任北平都指挥使。
陈亨到了新的职位上以后,完全没有任何权利,因为他的上司大宁指挥使卜万扎根大宁多年,在当地颇具威信。
朱棣
一系列布局完成后,朱允文开始着手对付朱棣,于是在建文元年七月下了一道密旨命令谢贵、张信等人设计捉拿燕王朱棣。
不料计划外泄,传到了朱棣耳中,而且他又收到了湘王朱柏被逼自杀的消息,他明白自己的下场将会与其他被削的五个兄弟一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为了自保,燕王毅然决定起兵南下反抗建文帝。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在南下之前,燕王权衡利弊定下了先稳固后方再发兵反抗的策略。而大宁就成了必争之地。
朱允文
因为这里地处北平之北,兵马粮草充足,而且守将刘真、卜万都是太祖年间的重臣,智勇双全,如果不控制大宁,当自己挥师南下的时候,肯定会后院失火,被刘真、卜万率军与建文帝的军队前后夹击自己。
因此,朱棣留下长子朱高炽和妻子徐氏守卫北平城,他亲领精锐部队去攻打大宁,一路上势如破竹,先攻下永平后直袭大宁。
大宁的守军接到朝廷诏令后,奋力阻击,导致朱棣大军停滞在松亭关。
同时,皇帝派遣的大将李景隆已经攻到北京城下,远征大宁的朱棣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将会失去大本营。他心急如焚,正在此时他想到了与自己关系菲浅的陈亨,于是暗中联络了陈亨。
李景隆
陈亨表示自己虽奉卜万之命与朱棣对抗,但他心中一直感念自己往日与朱棣的交情,而且建文帝把自己调离北平,说明自己并不被朝廷信任,他心中早就升起了皇帝的不满之意,有意倒向燕王,但惧怕卜万而不敢公开表态。
朱棣知道了他的想法后,两人联手利用反间计除去了卜万,陈亨顺势夺取了卜万的兵权,又趁刘真不备,偷袭了他的大营,将十万大宁卫兵马收入自己麾下,然后率众归降了朱棣。
本来陷入困境的朱棣因为陈亨的倒戈轻松化解了北方的危机,还收获了十万精兵,为他南下提供了粮草和兵马,有了与李景隆等朝廷将领一拼的实力。
而此时67岁的陈亨归燕之后,却老当益壮成了朱棣帐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他与张玉、朱能和丘福三人兵分四路击退了李景隆。
但他自己因杀敌勇猛屡次负伤,最后在白河沟之战中,旧伤加新伤一起,让他全身血流如注,不久后因伤势过重去世。
朱棣
世代尊贵
投奔朱元璋和归降朱棣,陈亨做对了两次选择,为自己的家族挣来了10代的富贵。
陈亨去世两年后朱棣登基,他被追封为泾国公,与张玉、朱能和陈亨同时被列为“靖难四公爵”,他的儿子陈懋也因靖难之役中功勋卓著被封为宁阳伯。
永乐年间,陈懋被封为征西将军奉命平息宁夏叛乱,一举攻克叛军,被朱棣晋升为宁阳侯,后镇守宁夏,成为大明西北边陲的守卫大将。
朱棣死后,他的儿子、以仁孝著称的朱高炽又授予张玉、陈亨二人“配享太庙”的尊荣,他认为陈家功劳最高,加封陈懋的宁阳侯为可以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陈家变成了大明朝重要的勋贵之一。
朱棣
明宣宗时期,陈懋随朱瞻基出征平定了朱高煦叛乱,胜利后仍退守驻镇宁夏,他久镇西北,威名远震漠北。
明宣宗驾崩后,明英宗即位,陈懋被弹劾失去爵位,但五年之后,朱祁镇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并任其为奉朝请,给予优厚待遇。
此后土木堡之变发生时,陈懋在福建平定民变,回朝以后已是朱祁钰登基为帝,新皇帝为了巩固势力封他为太保,他还负责掌中军都督府事务,是名副其实的护国柱石。
朱祁钰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复位后,再增陈懋二百石的食禄,陈家受尽荣宠,直到1462年,八十五岁的陈懋因病去世。
他还创造了一个记录:所有靖难功臣中,唯一一个活到天顺年间还保留着爵位不变的将领。
陈懋死后,宁阳侯陈家又延续了9代人,一直传到明朝灭亡才停止,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宁阳侯陈光裕在崇祯末年为捍卫京师而战死沙场,陈家世代忠烈,做到了真正的与国同体。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陈亨)少子懋,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