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军事防御工事,长城确实起到了抵御外敌的作用,但有美国教授却说,长城害惨了欧洲。
这是怎么回事呢?修在我国境内的长城跟欧洲有什么关系?
长城的作用
我国从秦朝时期就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顶着千古骂名,也要弄来几十万的劳工,没日没夜地干活,
誓要把北方的胡人,挡在长城外面
。
两千多年过去,秦长城已经随着时间风化了,现在去陕西寻找它的遗址,只能看到残破不堪的石头,难以想象它当年的雄风。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是
明长城
。清朝拿过明朝江山后,除了翻修紫禁城,什么都接着明朝的使用,于是
明朝成为最后一个修建长城的朝代
。
满人在明朝时,也是汉人口中的蛮夷,
长城的存在也是用来抵御满人的
。
好不容易在
明朝叛徒吴三桂
的带领下,清军入了山海关,占领了中原地区,那还修啥长城。修了,不是把自己的老家东北,也隔绝在外面了吗?
古代没有先进的建筑工具,石料全是由人工一点一点背上山,耗时又耗力。虽然清朝皇帝明白,长城的防御能力,可他们更清楚,若是守官将领有二心,再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没有用。
那是不是说,长城就毫无用武之地了呢?当然不是。所有的防御工事,都有一定的破绽,这并不能全盘推翻它。
长城是用来抵御古代游牧民族的,这些异族因为长期的生活习惯,逐水草而居,四处放牧,
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体格强健,骑射功夫了得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擅长驯马。
汉人习武,可武功再高,也只能用在近身肉搏战上。
面对游牧民族的铁骑,和远距离的射箭,功夫再好,都不堪一击
。
且汉地长大的马和草原上的马,有本质上的差别,草原养大的马,体力明显要好的多。
所以,聪明的汉人想出了在山上修堵墙,来防止马匹越过。有了长城,游牧民族跑的再快,到了长城跟前也不得不下马。
而汉人可以通过烽火台,传递消息,及时调兵遣将,还可以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截杀这些胡人。
既然长城如此有用,美国的教授,何出此言认为长城害了欧洲呢?答案就是
匈奴人。
匈奴这支游牧民族,
兴起于蒙古的阴山山麓
凶狠且善战,逮到机会就往汉地进犯。
著名秦国大将
蒙恬
,就曾带兵回击匈奴人,把其赶出河套地区,也是
为了防止他们再来犯,秦始皇才决定修长城的。
再厉害的胡人也败于汉人
到了汉朝,匈奴人又来犯,汉武帝手下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几次出兵,将匈奴人揍老实。
中原不容易打,匈奴人就横向发展,往西扩张
,
于是欧洲人民遭了殃
。
蒙古草原除了匈奴,其实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彼此之间不仅互相争斗,还向西抢地盘。
因为中亚的土地实在太贫瘠了,不适合游牧民族生活。而再往西,到了欧洲,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正合匈奴人的意。
350年,匈奴西迁至
阿兰国
附近。这里是西伯利亚西南部,
欧亚交界处
,匈奴灭了阿兰国继续西进。
370年,匈奴人
在欧洲建立了匈人帝国
,领土范围从多瑙河,延伸到波罗的海。
中欧、乌克兰、巴尔干,以及德国现在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匈人帝国的口袋里。从东西走向来看,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都跟匈人帝国接壤。
这个帝国存在了近一百年,才开始解体。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个中国长城,没占欧洲一块地,却搞得他们鸡犬不宁,深深地影响了欧洲的发展。
民国时期有学者写了一篇叫《匈奴始迁欧洲考》的文章,指出
“匈奴为汉所驱,皆转入欧洲”
的观点,梁启超也认同。要照这么说,那铁木真后人打到欧洲,也是长城的锅。
其实长城的存在有一定原因,但影响更深的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气候变化导致中亚干旱,贸易之路阻塞等等,都是限制欧洲发展的原因。
再说了,
匈奴汗国以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的管辖范围,是匈奴人被汉人反击打败后,才向汉人皇帝俯首称臣
,匈奴这个民族才归为华夏子孙的一部分。
因为这个理由,把欧洲曾经遇到的问题,都归咎在中国头上,不搞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