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最大的一件事件可能就是土木堡之变了,也是因为这一场兵败的事变,让本来一直很强盛的明朝走上了下坡路。
当时明朝的军队已经溃败,明明有五十万大军却打不过仅仅有几万士兵的草原部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如果一个人在舒服圈里呆得久了,那么这个人自然会养成很多坏毛病。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道理,长时间处于太平盛世,那么必定会有一些人成为国家的蛀虫。在任宣之治之后,明朝就已经有了这些蛀虫的影响。
当时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之后,并没有继承自己的父亲留下来的那些制度和政策。当时他的父亲注重的是让国家平缓安定,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但是朱祁镇却不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优柔寡断。骨子里带着血性的他只想要带领自己的军队大杀四方。
朱祁镇是一个争强好斗的人,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之下,他便盯上了当时比较强大的蒙古部落。蒙古部落是由瓦剌和鞑靼两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当时的瓦剌已经是蒙古最高的首领。
当时明朝的太监王振非常喜欢拍皇帝的马屁。他就像是皇帝的蛔虫一样看穿了皇帝心中所想的。
所以,他一直怂恿着朱祁镇去攻打蒙古部落。他不断地提起明成祖当时所创造下的霸业,并且拍马屁的说朱祁镇也一定能恢复霸业。
就这样,明朝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朱祁镇带着一批精英部队浩浩荡荡的一路向北准备攻打蒙古。
记载中明朝的京卫总共有七十四卫,在有关明英宗的相关记载中,每天都在训练的京卫一共有七十个,当时明朝的一卫有大约5600个人。
所以整个京城中有总共有大约十二万人的守军,而其他的军队在京城内的有八万人。这样看来,京城中总共就是本地的守军和其他军队总共二十万人。
但是明英宗没有发现一个误区,那就是这么长时间明朝一直是太平盛世,所以部队里真正存在的士兵很可能只有一半人,果不其然,当时从部队中挑选的禁军,只有十万人左右。加上当时的不属于京城的其他地方的军队,加起来有十三万左右。
明英宗朱祁镇在准备御驾亲征之前,先派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去宣府大同帮助当地的军队。所以明英宗真正带领的军队,实际兵力也就只有八万人左右。
在李朝实录中也有记载,明英宗当时率领八万军队亲征像蒙古出发。而吴克勤等一些将军正好带领着四五万的将士先被派了出去,后来随着战争失败,和皇帝一起撤回了京城,加起来刚好十三万人。
因为当时吴克勤等人率领的部队在进军的时候被瓦剌部落击杀,持续打了败仗。等到明英宗的军队浩浩荡荡的赶到土木堡的时候,差不多只有几万人了。
当时的蒙古军队却是准备非常充分,在东边和南边都布下了军队,由一个部落带领着,差不多有三万人。
虽然人少,但是他们从北方向南下的土木堡设了埋伏,让明英宗的部队吃了亏还没有了撤退的后路。
后来随着西北的主力军在土木堡会合,三下五除二的就将朱勇的队伍杀得干干净净,在土木堡和事先埋伏的军队里应外合,将明军包围。这个时候明英宗向西边继续出发。
但是他所带领的军队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召的人,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也不是什么战斗的士兵。所以在土木堡被包围了之后,军队的势力薄弱,本来精锐的部队都跟着朱勇去断后了,已经团灭。
这个时候,军队的人数少之又少,对瓦剌军队没有办法进行攻击,也丝毫没有什么胜算,只能够灰溜溜的呆在土木堡等待其他援兵的救助。
当时,土木堡正面临着严重的旱灾,只有一点点水优先让皇帝和官员饮用,士兵们只能够分到一点点水。
当时皇帝带领的那支军队中有很多临时组建的役夫,他们没有经过军队的管束,长时间没有水喝和部队的压力之下,终于爆发了情绪。
在军营移动的时候打乱了原本的军阵,这下整个军队都陷入了混乱当中。而皇帝的身边也只有三千个京城的守卫军保护他。
这场战斗明朝的军队还没有开始战斗呢就已经像一盘散沙一样,所以蒙古的军队还没来得及全部包围,明军就分散了。这个时候四处逃跑的军队总算都是逃出了蒙古的包围圈中。
这场让明朝蒙羞的土木堡之战,也许明朝军队的实力比瓦剌的军队强一点,但是战斗力却很差。而且,明英宗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地发动了战争,整个战略目标都不是很明确,导致这场战役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这场战斗,朱祁镇被蒙古军队所俘虏,而整个军队死伤无数,不论是文武官员还是武器财力,都被消耗殆尽。也就是说,明英宗带着全部家底发动战争,最后搞得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