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作为夺回“湾湾”而受到人们的颂扬,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不仅是我国民族英雄,而且在日本也被认为是“日本英雄”而至今仍为许多国人铭记。
民族英雄等
这是为什么呢?
英雄诞生了
无论是儿时的教材,还是一些讲民族英雄故事的书籍,郑成功夺回“湾湾”总被视为经典之作,但人们对夺回的前因后果知之甚少。
若要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所有事情都得从明末说起。
郑成功生活的年代是明朝衰亡之时,这段时间点到了,远至东北的金以皇太极为首,早已经入关很久,并正式立国。
但此时的明朝并没有被彻底推翻,大部分明朝宗室都逃往南方,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则在南方地区建立起“南明”。
从而使两朝继续保持着以前的对峙。
那么,此时的郑成功呢?他是日本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原本在海上做些和海盗差不多的买卖,飘飘欲仙来到日本,因此郑成功跟随其父旅居日本。
郑芝龙此人亦正亦邪、才高八斗,后为明朝召回为官。父子俩定居福建一带。
未几,南明又出大事,即原定都南京之都朝为清兵所破,天子亦为所俘,故宗室中唐王朱聿键决定南迁至今福建省。
朱聿键知道他的王朝实在是无法抗拒太久了,毕竟清朝实力很强,而且骁勇善战,要是硬打起来,苦心经营的伟业恐怕很快就要栽赃到手。
接着他又想出有史以来最常被使用的方法——统一战线和联合。而现在找几个军人和被压迫的老百姓最合适。
于是,握有重兵的郑芝龙受到朝廷重用,同时也成了反抗清廷的一支至关重要的势力。
原以为郑芝龙骁勇善战、熟知福建地形、能救南明、稍有喘息之机,却无奈满人来势汹涌,不久便觉得捉襟见肘。
郑芝龙就预感到无论怎样都只是强弩之末了,还是趁早屈服。而郑成功却一直不愿罢休,不受清廷规劝,他用仅有积蓄在“南澳”聚众约数千人准备续写“抗清”伟业。
实际上此时南明算是完了,看着清军突入京城、朝廷中流砥柱郑芝龙投降他,下场如何分明就摆在眼前,所有的努力不过苟延残喘。
而此后,它就证明了这一点。
自1647年后,郑成功率军数次征讨清军,但结局一再不尽人意,至17世纪50年代后期前后,反清事业略有进展。
也正是在此时,郑成功等人顺利地把清军逼向南京,但南京战役并未如人们所想发展得那么顺利,反而以巨大的损失和惨败而告终,让人扼腕叹息。
两三年后,郑成功决定曲线救国,退居“湾湾”休养。
但是他所面对的问题就是“湾湾”此刻已被荷兰侵占,他不需要再跟清朝斗争,而是先跟荷兰干一番。
众所周知,17世纪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部队远没有荷兰海上舰队那么强大。
因此郑成功此战却铆足了劲,什么都压得上。但荷兰闻讯后,亦有应战之心理准备,将停泊在岛上的船只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以防郑成功果真登岛。
与此同时,郑成功手下在其授意下包围不断,并截断水源,把荷兰军队围得满岛束手无策,仅8个月时间荷兰军便无法坚守要求议和。
郑成功当然不应该呀,便命令正式出击,不久,荷兰便被驱逐出“湾湾”。
突然离开了人世
“湾湾”由侵略者归降于我们是件喜事,郑成功在下一步进攻清朝时已有较好的布局与意图。
但天降大任,郑成功猝死。
此事让大家不解,郑成功为何猝死?
据有关史料推测,大概是由于下列原因造成的:
一是由于儿子郑经的缘故,郑经此人跟随父亲干过很多大事业,但是外界对其评价并不高。
这风评不是因为他做事不利落,而是因为自己一点也没有名字那么“正经”。他总是寻花问柳、风流成性。
长大成人后,郑经被家人安排嫁给兵部尚书孙女,可是,他一点都没有珍惜,而是和哥哥的奶妈勾搭在一起,还生了个孩子。
郑成功知道之后大发雷霆,而且之前他已收到父亲噩耗,父亲郑芝龙投奔清朝之后就被赐死
两件事齐发,郑成功怒攻心,不久就一病不起了。
二是有消息说郑成功携其大明天子逃到缅甸,缅甸方面极可能为免遭牵连而不予避难反而交出永历皇帝,天子如今生死不明。
郑成功忧思太重,大病一场,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郑成功之死,其背后有一个大阴谋。
郑成功死于海边“风寒”,但没有人能够相信,一个领兵打仗,风华正茂之人,会死于小感冒,加上当时的发病情况以及郑家内部的矛盾背景,极有可能郑成功的真实死因就是中毒。
但是他究竟是因何而死却一直缺乏准确的佐证。但其事业与遗志却由其子继承,使得台湾在抗清过程中成为最后一片归地。
事实上,从郑成功成长的历程,我们可以轻易窥探出郑成功在日本被称作英雄这一事件的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郑成功此人出生在日本并在日本居住有一定时间,母亲是个日本女人,郑成功有半个日本血统,日本人对其关心并不是没有根据。
二、日本是我们过去的藩属国,日本一直很受我们国家这一边的影响很大,那个时候哪个国家是日本最火的国家?这就是一种名为水浒学。
这一观念是以明朝遗臣朱舜水的观念为基础不断深化和演变而来的,成为地方诸多制度的“根”。明朝对日本而言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时期。
此外,再加上郑成功毕生致力于反清复明,所以被日本人视为英雄并不奇怪。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