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的贤明君王,位及宰相的谏臣马周就是他看重并且尤为信赖的才子之一。
尽管马周的知名度不高,但这位初唐宰相却是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就连伟大的毛泽东主席都曾说过:
与他(马周)相比,姜子牙不值一提。
随随便便给上司代了一下笔,竟令马周“暮登天子堂”
如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的前曹村,乃是一个环境优美、富裕文明的“全国文明村”,这个村子能够闻名遐迩不仅仅因为它风景如画、人杰地灵,还因为那里是唐初宰相马周的出生地。
公元601年,一个名叫马周的男婴降生在清河茌平的一个穷苦的农民之家中,家境的窘迫、双亲的先后离世,让马周过早地体会了人间的冷暖疾苦。
好在马周勤勉奋进、酷爱读书,小小年纪便已精通《诗经》、《春秋》等一系列经典书作,未及弱冠之年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了。
马周的学识及才华在茌平县颇受众人的肯定和称道,后来,马周因被县令推举而得以出仕,众人都认为马周通晓经典、满腹才学,于是就让马周出任了州学的教师一职。
然而
胸怀远志、意愿入仕的马周却不喜欢教书育人,他郁闷的时候就干脆罢课不授,买来数坛烈酒在家里豪饮一通,直至烂醉如泥。
这样的马周不但被邻居讥笑为“纵酒狂徒”,还经常被他的主管上司责斥为一个荒唐之人
。
当文治武功的李世民推翻隋朝统治、建立李唐王朝后,马周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就要终结了。
他看到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唐倍含希望、百废待兴,于是决定离开故乡到天子脚下去结识能够举贤识才的大人物,期盼着能有贵人扶助自己入朝为官、一展宏愿。
不得不说,马周还真是运气不错,他到了长安之后,见中郎将
常何
很有威势,就决定追随在这位武将的左右。
其后,马周经中间人介绍来到了常何的府上做了一介门客,日常工作任务就是
抄写机要文书以及帮常何拟写奏折、书信等。
武将常何是个军功显赫、深受李世民信重的勇猛爱将,昔日,常何倾力协助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成功,帮助李世民劫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故李世民登基称帝后,特封常何为“武水县伯”,还给他赐宅予田、大加封赏。
贞观三年,太宗李世民命朝官上书畅谈政令得失,武将常何的文章言之灼灼、切中时弊,令李世民拍案叫绝、大为赞赏。
然而,
李世民十分了解常何的文采学识,总感觉那篇文章不太像是出自常何之手。
后来,李世民找了个机会问常何究竟是不是他本人写出的那番言论,常何不敢欺君,立刻回禀道
:
此文乃舍下门客马周所写
。
听见常何提及马周这个人,李世民突然对这个小小的门客来了兴致,他让常何即刻派人通传马周入宫,理由是皇帝要亲自对其问话。
通过与马周的深谈,李世民察觉到了自己为政方面的诸多疏漏与不足,并对眼前这位心神俱慧、坦陈时弊的年轻人大加赞赏。
随后,
马周就被唐太宗留在了朝中,
当真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夙愿。
论起时政得失言简意赅、鞭辟入里,难怪马周会成为李世民的智囊
马周过人的智慧并不像魏征、长孙无忌、杜如晦等臣子那样明显,但他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智囊以及最为信任的才臣也足以证明了自身的睿慧与实力。
谏臣马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视角高远、从长计议,能在危机尚未到来之时提前“预警”李世民,让君王能够早早地避防过失。
可以说,善于谏言献策的马周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远超魏征,因为李世民对于魏征的提议只是“择其适者”而采纳,然而马周对李世民提出的谏言却几乎被全盘接收,而且马周说话向来极其讲究“语言艺术”,他口中说出来的话从没有激恼过李世民、更不会让李世民感到尴尬和为难。
由于非常感激太宗的赏识,马周一生都勤勉为政、夙兴夜寐,为国家大事倾尽心血、殚精竭虑,他后来还被李世民委任为“监察里行”,专门监督检察官员从政是否遵从法纪、是否廉洁无私。
有了马周的用心辅佐,李世民不但成功地把初唐推向了顺治,而且还为日后促成“贞观之治”奠定了稳固恒长的政治基础。
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做了当朝的宰相,他作为一代文臣,着力推动了赏罚制度的完善,劝谏皇帝选拔好官、注重百姓的休养生息、倡导节俭之风,当真为唐朝走向盛世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功勋和贡献。
有人总结,马周毕生的理政心血、为政精华几乎都凝集在了《上太宗疏》、《陈时政疏》两篇经典的治国方略之中。
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曾精读过这两篇长文,并将其中的理念精粹应用到了建设新中国的实践中,果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主席曾赞叹道:与他(马周)相比,姜子牙不值一提。
马周英年早逝后,李世民痛彻心扉,特赐其配享高庙、葬入昭陵
李世民爱惜马周的才华,不但让他在朝务方面尽情地挥洒智慧与才干,还将太子李治“托付”给马周管教引导,希望马周能够教会李治如何治国为政、体恤子民。
但很可惜,马周人到中年之后身体却愈发孱弱起来,公元648年,长期积劳成疾的马周一病不起
,太宗闻讯立刻命御医到马周府上为这位贤臣诊病医治、开方熬药。
但一切外在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这位被李世民视为“肱骨之寄”的贤臣还是英年早逝,终年才48岁。
马周去世后,
李世民为他亲自写就了一篇悼念之词,追赠其为幽州都督、赐其配享高庙,还特许将他的棺椁葬进了昭陵。
据说,马周身殁后李世民十分想念他,体谅皇帝心情的宫人还曾延请一些方士高人施展奇门异术,以求能将马周的魂魄召回,好令太宗可以和他再度说说话、叙叙旧。
马周的才能和观点非常实际、古今通用,他坚持的“致化之道,在于求贤审官;为政之基,在于激浊扬清”直至今日依然是十分精妙中肯的为政思想。
难怪通达睿慧的唐太宗如此看重马周,据称爱才惜才的太宗几乎一日不见马周就心生数倍想念,而出身布衣、怀有宏志的马周也尤为感恩太宗的赏识及信重,毕生匡正时弊、辅佐君王,方才令后来的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名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