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平白无故的爱,董鄂妃与顺治皇帝的爱情感动无数人,今天就来回顾这对恋人的凄美爱情。
我们所说的董鄂妃,实际上并不姓董,她是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鄂硕的女儿,董鄂妃只是从满洲音译而来。由于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很低,就连完整的姓名都没有留下,因此在很多影视剧中的名字也各不相同。
恋人男主角顺治皇帝大家都很熟悉,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的父亲。既然男主角是皇帝,董鄂妃能够获得顺治的专宠,想必是有特殊的才能特点,同时他们的爱情也必然会受到朝堂政治的影响。
董鄂氏出生在公元1639年,她的父亲是清朝的军事长官,1644年的满清正处于征战状态,而鄂硕也按照命令在苏杭一带打仗。年幼的董鄂氏正是在这段时期一直跟着父亲成长在江南地区,由于环境的耳濡目染,董鄂氏受到江南特有汉文化的影响。
此外,董鄂氏个人条件非常好,从小就在家庭教育酷爱读书,汉文化中的经史子集全部都达到熟读程度,这是在满清家族中是非常难得的。
公元1856年,董鄂氏被选进皇宫,同年八月,就被册封为贤妃,从此开始与顺治帝的爱情故事。董鄂氏进宫的方式并非选秀,而是被顺治帝看中直接召入皇宫,从此一直深受皇帝宠爱。
董鄂妃为什么会受到顺治帝长盛不衰的宠爱。或者说将顺治帝迷得神魂颠倒呢?
第一是董鄂妃的汉文化知识涵养。
满清作为草原部落崛起的政权,虽然在军事上打败明朝取得疆域控制权,但是要想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稳定的统治并不断发展,则要减少文化上的冲突,否则到处都是反清复明的起义斗争。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统治天下的第一位皇帝,严格来讲,是满清真正面临文化冲突的开始。顺治帝本身对汉文化算是较为推崇的,其中不仅仅有统治天下的需要,也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拜。
董鄂妃自幼在饱受汉文化熏陶,对其了解相当深入,这是让顺治帝都颇为惊奇的,也成为他们二人灵魂沟通的基础。
环境对人性格气质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董鄂妃长时间处于江南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养成江南女子独特的温婉,丝毫没有满蒙女孩的粗犷,有一种独特温柔的风韵又有善解人意的娴静,这是顺治帝喜爱董鄂妃的重要原因。
董鄂妃不仅爱读史书,并且悟性非常高,写得一手好字,当时顺治初次见到她的字,根本没想到这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因为字写得恢弘大气。在董鄂妃的影响下,顺治皇帝还迷恋上佛学。
第二是福临身为皇帝却遭遇“不幸婚姻”。
这里所说的不幸婚姻是指政治婚姻,这样的现象在皇帝身上非常普遍,但是顺治对这样的婚姻更加厌恶,这与顺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在皇太极突然驾崩后,面对争夺皇位的两大势力,福临凭借着一股运气登基成为皇帝,但是年幼登基的他始终面临着压在头上的摄政王多尔衮。
顺治帝的首位皇后就是多尔衮安排的,那是一位来自科尔沁部落的女子,由于顺治对多尔衮的厌恶,所以对皇后也非常厌恶,最终在两年之后就将她废掉。
在首位皇后被废除后,孝庄太后立即又为顺治帝安排了一位科尔沁的姑娘,这位姑娘同样也没有得到顺治的喜爱,并且还与孝庄的关系越来越僵硬。
从顺治帝的婚姻经历来看,他并没有从后宫妃嫔那里获得心理慰藉或者是寄托,而是更多的仇恨蕴藏其中。因此董鄂妃的出现仿佛是夜空中的星,直接给顺治带来前所未有的爱情,这让他彻底沦陷在董鄂妃的怀抱中。
第三是董鄂妃超凡脱俗善良无比的性情品质。
公元1660年,董鄂妃在承乾宫因病去世,她的身体本来就相对较弱,而再加上痛失爱子的打击,因此一病不起之后最终香消玉殒。
在董鄂妃临终之前曾再三嘱咐,她的丧葬礼仪要一切从简,禁止将黄金玉器等贵重物品作为陪葬品。从董鄂妃对死后葬礼的要求可以看出,她真的不是一般人,对于荣华富贵并没有太多的追求,她想要的可能是真正的爱情。
在奢华的皇室人群中,能够得到皇帝恩宠并且保持俭朴的人极为罕见,这是董鄂妃善良本心的直观体现。在后宫中不免有严酷的争斗,董鄂妃都坚持宽以待人的态度,试图与后宫妃嫔搞好关系。
由于来自孝庄太后娘家的科尔沁女子都不受顺治喜爱,导致孝庄对董鄂妃也意见很大,但是董鄂妃仍然能够每日给孝庄请安,在孝庄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伺候身边。
董鄂妃的胸怀很大,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她作为深受顺治帝喜爱的宠妃,却能够主动让出顺治的爱,她经常劝告顺治帝临幸其他嫔妃,做到雨露均沾。
顺治帝是位短命皇帝,但是他留下的八位皇子和六位公主,这其中就有董鄂妃的功劳。如果董鄂妃独占顺治帝,至少顺治皇嗣不会有这么多,纵观历史,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寥寥无几。
董鄂妃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让顺治帝迷恋,作为大清皇帝,按道理说能够给予董鄂妃最高的一切,但实际上在董鄂妃活着的时候一直受到种种制约限制,没能实现。
在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并没有理会她俭朴节约的遗愿,执意要大操大办,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弥补顺治心中的愧疚遗憾和痛苦。
董鄂妃在后宫中的位分是皇贵妃,但是顺治要求以皇后的葬礼规格来安葬,这是超越本身的规制;追封的谥号从礼臣拟定的四个字一直加到十个字,即使这样,顺治仍然因谥号中没有“天”“圣”字眼心中愧疚;为董鄂妃抬梓宫的官员全部是满洲八旗二品或者三品官员,在整个清朝的皇后葬礼中都没有这样高的规格;举办了大型的水陆道场,超规格请108位僧人祈福超度;清朝皇帝遇到皇帝或者太后去世,批阅奏章朱批要改红笔为蓝笔,满27天再换回红笔,顺治因董鄂妃去世使用蓝笔长达四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