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爷在康熙年代,是个十足的侠客,号称侠王,心底光明磊落无私,人情味十足。当然,也只有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因为艺术的加工,才有光辉的十三爷形象。
事实上,出生于皇家的十三爷胤祥,真的如同电视剧里面所描绘的那样人情味十足吗?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能从他做过的事件中追寻这位号称“侠王”的皇子。
其实不难理解十三爷前后的变化。雍正登基前,他们是兄弟关系,一起夺江山,地位实际上是平等的。雍正即位后,两人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成了君臣关系,兄弟关系成为次要,地位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江山可以一起夺,但是却无法一起坐,因为皇帝只能是一个。加上十三爷之前性情中人,被康熙圈禁十年以磨练意志,强化自律训练,到了雍正继位后,正好大展宏图,自然会收敛了很多,变成雍正可用的马前卒。
这种地位和关系的变化,伴随着的还有一些东西,才是最为重要的。
兄弟之时,乃为亲;君臣之时,乃为忠。
大家一定还记得,太子胤礽在八大山庄与郑春华偷情被康熙撞破,一夜跌跌撞撞前往老四胤禛处躲避祸事,邬思道让老四不要见这位即将废黜的皇太子,结果是老十三胤祥陪着太子胤礽去找康熙皇帝。
在这里,如果要讲政治倾向和政治站位,老十三理应像老四一样不管不顾,及时划清界限,就能避开祸端。但是老十三毅然决然和太子胤礽走在了一起。对于这一点,康熙皇帝大加赞扬了胤祥,认为他是做到了一个兄弟的情份。
这个情份实际上就是亲,兄弟之亲。雍正不是一个昏庸之人,他对于胤祥的亲和忠看得很清楚,所以,老十三即或是和太子胤礽站在一起,也没有对他产生嫌隙。
雍正当了皇帝之后,很希望老十三胤祥像当年一样意气风华,但是由于二者关系的变化,先君臣,后兄弟,聪明的老十三当然不会蠢到和皇帝一起平起平坐,如果那样,既不符合规矩,也不可能现实,他深知,在君臣关系中,最重要的乃是一个“忠”字,这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那么兄弟即使再亲,也是枉然。
这,大概就是十三爷胤祥十年磨练的悟道。
胤禛尖刻,但心有江山,老十三对这位四哥了解透彻。
老十三和老四胤禛能够“尿”到一个壶里,除了从小养成的感情之外,还在于对于政治上的共识,政治认同感是两人能够成为历史上兄弟友好关系典范的基础,怎么讲?以江夏镇事件为例。
江夏镇,老四和老十三受辱的地方,被一个小混混刘八女耍了,后来年羹尧屠灭江夏镇七百多口人,其中有不少还是妇女和孩子。
以十三爷的为人,这样不分好歹,滥杀无辜的事,岂不是要和老四胤禛断了兄弟关系?就算是他刘八女还侮辱了康熙亲自提额的“礼仪德化”,但是一大众妇女孩子是无辜的啊,十三怎么除了责备年羹尧几句之外,完全没有表现出义愤填膺的状态,这是不是令人大跌眼镜?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就在于老十三与老四在政治上其实有着同样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他们最终能够友好相处的最基础的东西。
雍正继位之后,成为皇帝,比当皇子的时候权力大多了,但是老十三对老四有着深刻的了解。像江夏镇这样的事件,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实在是很难说,正如康熙皇帝所说,有了这十年的磨练,想必他能担起维护雍正的重任。
而这种重任,当然就是时刻以雍正皇帝位核心,保住大清的江山。
你说老十三还会像以前那样侠义行事吗?要是那样,岂不是白活了。
上行下效,以为榜样。
朝中的八爷党,始终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大患,可是八爷党,也正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雍正需要一个榜样,来告诫八爷党及天下的臣民,并非他雍正皇帝都待不得兄弟,苛责和打击兄弟,比如老十三就是他们兄弟友好的典范。
这种舆论和示范作用是十分有效的,雍正因此可以争取到很多中立力量来支持自己。而作为兄弟的老十三胤祥,也必须配合雍正来完成他的角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