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解除了韩信兵权,改封为楚王。后来韩信被诬告谋反,又贬为淮阴侯。没多久,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弄斩于钟室,夷其三族。韩信这个英雄人物遭到如此下场,往往令后世之人同情。同情之余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韩信当初不拥兵自立呢?今天就借用司马迁的话来回答,韩信是个君子,所以没有拥兵自立。
据《史记》记载,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后,项羽因为部将龙且战败被杀而感到了恐惧,于是派盱眙人武涉前往游说韩信。武涉对韩信说:“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大家才合力攻打。秦朝灭亡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刘邦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疆域,掠夺他人的封地,他的意图是不吞并天下不肯罢休。而且刘邦是一个不可亲近不可信任的人。如今您自认为和刘邦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羽还在。可是如果项羽今天被消灭,下一个被消灭的就是您。您和项羽有故交,为什么不反汉而与楚联合呢?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岂不很好?
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羽,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刘邦授予我上将军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有今天。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却背叛,这不是君子所为,我到死也不会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对韩信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众人心里只想着灭亡秦朝。而今,楚汉分争,天下无辜百姓肝胆涂地,父子尸骨暴露荒野,数不胜数。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制止刘、项分争,保全百姓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俗话说,苍天赐予好处却不接受,便会反受它的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受祸殃。”
韩信却说:“刘邦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最终,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自认为功勋卓著,刘邦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这之后刘邦被围困在固陵,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韩信。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刘邦会师,击败了项羽。可是,项羽灭亡之后,韩信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从以上韩信与两名说客的对话来看,韩信是持君子之心以望刘邦。至于说韩信市井之志什么的,完全是念着刘邦对自己的恩惠,一饭之恩尚思还报,如此一个人,你觉得他会拥兵自立吗?
后世之人评价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变复布置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顾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