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是一种俗称,专指可以世袭罔替、永不降级的亲王、郡王宗室爵位。
在清代,一般情况下,宗室继承爵位是要降级继承的,如父亲是和硕亲王,父亲死后,儿子就要降一等继爵,即多罗郡王。
要想不降爵继承爵位,唯一的方法就是被皇帝授予世袭罔替之权,因为一旦被授予世袭罔替之权,就会永不降爵,清朝在,他的爵位就在,故而称“铁帽子”。
关于清代“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是在乾隆时期才形成的,并非入关就有。
八王得以入世袭罔替之列,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历史。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国“大清”,正式颁行封爵制度,初步形成宗室十二等爵。当时,这时的清朝并没有明确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袭罔替。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借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乾隆皇帝恢复诸王最初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
自乾隆时期,清朝正式颁布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后,终清一代,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
其中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这八家铁帽子王皆是功封王。他们的先祖都是清朝的开国宗室功臣,为清朝的开国及入关立下赫赫功绩,如第一任礼亲王代善、第一任睿亲王多尔衮。因为他们勋劳卓著,所以王爵世袭,永传万代。
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这四家铁帽子王皆是恩封王。他们的先祖皆因与当朝统治者关系密切,对当朝贡献极大,故而允世袭罔替,如第一任怡亲王胤祥,他因与雍正关系密切,且在雍正朝颇有功绩,有拥立之功,故而允世袭罔替。
当然,说是“铁帽子王”,其实铁帽子并不铁。历史上“铁帽子王”自身因罪被夺爵或是赐死的例子是屡见不鲜。
如礼亲王昭梿,他就因妄自尊大、目无君上、凌辱大臣被嘉庆革去王爵,押入宗人府圈禁,其爵位由昭梿堂兄麟趾继承。
再如同治年间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与慈禧争权失败,被慈禧赐自尽,其世袭的亲王王爵也被削为世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两年后才重新恢复为世袭亲王。
总的说,“铁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一旦惹怒当朝统治者,“铁帽子”的头衔也保不住他被制裁的命运。
相对于一般亲王,清代“铁帽子王”具备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权:
其一世袭罔替。清代建立后,置12等爵: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与明朝不降爵袭爵不同的是,清朝鉴于明朝被宗室掏空国库的教训,清朝在宗室袭爵一般采取降等承袭,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如父为郡王,若要袭爵,则袭多罗贝勒爵。
但由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弟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后,就不再递降,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但是,清朝为了奖励开国宗室功臣,让他们与清朝皇族永享富贵,所以在承袭爵位上,除了一般的降等袭爵外,对他们还采取了一种独特的袭爵方式,那就是原等承袭,也就是世袭罔替。
世袭罔替之权,在清朝那是天大的皇恩,有了这个权力,逢子孙袭爵时,就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爵位,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其二拥有世袭王府。清朝一般亲王虽然有亲王府,但是由于在承袭上其是降等袭爵,所以一般亲王府是只有一代能拥有,下代就不能再拥有亲王规格的府邸,只能是搬到郡王或是贝勒规格的府邸。
但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就不一样,他们的王府就是永传后代的,只要清朝在,这座王府就永远都是他的。
至于铁帽子王好不好使,只能说就是空有地位,没啥实权。清朝的王爵,说白了就是虚爵,别说是封地,就连自由都没有,只能是一辈子待在京城,除非皇帝特恩,不然别想走出京城半步。
至于权力,只能说看皇帝愿意不愿意给,愿意给的,像怡亲王胤祥,那就是手眼通天,权倾朝野的存在。不愿意给的,像郑亲王端华,那就是任人宰割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