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为国护宝 赓续历史文脉——甘肃文物事业发展谱写新篇章
迪丽瓦拉
2025-07-26 21:05:31
0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甘肃省文物资源富集,蕴藏着陇原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共同记忆,不仅书写着鲜活的历史,也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分关注,寄予厚望。全省文物工作者时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创新实践,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文物篇章。

以敬畏之心,接力守护历史文化根脉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文物资源家底更加清晰、保护基础全面加强、安全态势平稳向好、保存状况大幅改善。

在国家文物局统筹部署下,甘肃先后完成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和石窟寺专项调查、革命文物资源调查以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摸清全省3654千米长城和219处(236个)石窟寺分布和保存管理状况,认定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1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4241件(套),正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按照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强化文物保护空间管控要求,实现“一张图”管理,文物资源管理实现从有到优的跃升、文物资源版图更加清晰完整。

编制实施全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主的综合规划和全省长城、黄河文化遗产、石窟寺考古、陕甘宁和长征、西路军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专项规划,以及鲁土司衙门、石空寺石窟等国保单位单点规划。2005年国家文物局评审通过的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和敦煌研究院等“三国四方”共同参与编制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是我国首个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编制的文物保护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点面结合、衔接有序的文物保护规划体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旧址—会师纪念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县、乡、村文物保护三级责任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联合公安、检察、消防救援等部门,开展打击文物犯罪、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等专项整治行动,建成全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实施文物平安工程项目200余项,石窟类国保单位安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一二三级博物馆安防设施实现全覆盖。

甘肃省级财政从1985起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目前,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中一半以上常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每年达2000余万元,为开展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实施长城、长征、黄河、石窟寺和大遗址等文物保护维修工程1800余项,敦煌研究院加快“典范”和“高地”建设,构建起石窟保护“敦煌经验”、文物科技“敦煌标准”和遗产管理“敦煌模式”。嘉峪关成功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和河西走廊全国首个国家遗产线路建设成效初显。1.7万余件馆藏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馆藏文物保存状况大幅改善。

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依托敦煌研究院等文博单位,甘肃先后建成全球唯一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全国首个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3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并在全国建成7个工作站。党的十八大以来,承担或完成国家和省级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等重大课题106项,出版文物科研成果300余部(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实验室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古代壁画、土遗址和数字化保护技术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完成莫高窟295个洞窟壁画采集和数据处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加快实施,“数字敦煌”中英文版全球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上线运行。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于北京、浙江、陕西等20个省区的260多个古代壁画、土遗址保护和数字化项目,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文化遗产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

以尊崇之心,深刻揭示中华文明本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力的甘肃考古队伍,实施了以环青藏高原古代游牧民族文化、早期秦文化调查等为代表的一批专题性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考古成果,进一步丰富了甘肃考古学文化内涵与文物特色的认识,以甘肃发现地命名的古文化类型有大地湾、马家窑、齐家等13个。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参与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60余项,在古人类史、中华文明起源、周秦文化、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研究6大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夏河白石崖溶洞丹尼索瓦人获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秦安大地湾、临洮马家窑等4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天祝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礼县四角坪等7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庆阳南佐、张家川圪垯川等6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项目,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与发掘、临潭磨沟遗址等5个项目荣获“田野考古奖”……重大考古发掘深入推进。

圪垯川考古现场

慕容智墓出土成套金银餐具

甘肃考古工作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原则,积极配合开展工程沿线考古调查及文物抢救保护与发掘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一批珍贵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配合西气东输、兰渝铁路、引洮供水工程等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完成考古调查项目1160余项,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考古、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全面深化历史研究,敦煌研究院有效引领国际敦煌学研究方向,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最大实体,初步形成了以简牍学、长城学等世界性显学为主导,以史前文化、早期秦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石窟文化、彩陶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文物学术研究体系,敦煌遗书、居延汉简占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的一半,并催生了敦煌学和简牍学两大特色学科。先后出版《樊锦诗文集》《悬泉汉简》和《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二卷)《甘肃省基本建设考古报告集(一)》等学术和考古研究成果2300余部(篇),为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提供了有力学术支撑。

新中国成立之初,甘肃省仅有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1家博物馆。如今,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放,全省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56家,均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71家入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初步形成以省级博物馆为龙头、市州级博物馆为骨干、县区级博物馆为支撑、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具有甘肃特色的丝绸之路博物馆体系。2023年,改造提升陈列展览和新推出临时展览380余个,开展“四进”、研学等社教活动6000余场次,接待观众2500多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兴起,“把博物馆带回家”蔚然成风。

进入新时代以来,甘肃省革命文物保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1个市州40个县区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区名单,南梁陕甘边区、会宁会师、哈达铺会议旧址等214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力维护了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先后举办红色主题展览340余个,创作革命文物题材作品240余部。80%以上的革命旧址和63家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举办红色教育活动8000余场次,革命文物已成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源头活水”。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沉浸式情景剧《红色驿站》

莫高窟、万里长城等国宝文物主题元素融入高雅艺术创作和实用产品开发,铜奔马、驿使图等珍贵文物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等舞台,甘肃省博物馆“绿马”文创产品火爆出圈,“麻辣烫”系列毛绒玩具引领风潮。“云游麦积山石窟”“寻访炳灵寺石窟”等直播节目广受欢迎。先后在川浙沪、故宫国博等地举办敦煌文化、丝路艺术等甘肃文物精品大展20多项,持续掀起敦煌热、唱响丝路魂,有效推动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优秀传承文化活态传承,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3年,敦煌研究院辖6大石窟接待游客265万人,与2019年同比增长35.7%,甘肃省博物馆参观人数首破200万人次,比历史峰值同比增长53.8%。每年春节期间开展 “博物馆里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千余项,让人民群众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体现甘肃特色的“中国年”。高水平承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主场城市活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让亲近文物和文化遗产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体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着眼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由甘肃独立举办或与外省、外单位合作举办的文物外展达40余次,足迹遍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引进或与境外机构联合举办国外展览10余个。先后承办7届敦煌论坛和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开展“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16场次,相继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联合开展考古研究、保护修缮、展览交流、访学研修等方面务实合作,聚焦敦煌文化、黄河文明、石窟艺术等主题,线上线下举办高层级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论坛、专题讲座等120多场次,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以珍爱之心,不断夯实事业发展保障

甘肃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文物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党在文物工作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同时,文物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重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确保了文物工作的延续性,并陆续颁布实施《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和莫高窟、炳灵寺、锁阳城遗址、黑山岩画、永泰城址、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等一大批文物保护法规等,持续加强文物地方立法,文物工作支撑更加坚实。

先后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革命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发展三项改革,探索制定涉案文物管理、文保专项资金管理、民办博物馆管理等62项行业管理办法。探索博物馆管理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累计成立博物馆理事会125个。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现54项文物审批事项“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目标。

机构队伍力量持续发展壮大。195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92年,省委批准成立甘肃省文物局。2017年,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交由敦煌研究院统一管理,成功打造甘肃“石窟航母”。经过几轮机构改革,目前全省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中除酒泉市、张掖市和敦煌市、礼县单设有文物局外,其余12个市州和84个县市区均在文旅部门加挂文物局牌子,全省市县两级共有文物工作机构(单位)369个、人员3104人。

典型示范引领树立行业标杆。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缔结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成为全国文物行业共同精神财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被授予“时代楷模”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樊锦诗同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改革先锋”称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被评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陇人骄子”等称号。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极大激励着文物工作者牢记使命、开拓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奉献着光和热。

敦煌研究院保护利用群体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砥砺前行谱写新篇章,踔厉奋发开启新征程。新时代的甘肃文物工作者,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甘肃文物事业发展新篇章。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

(转自:国家文物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新... 从秦始皇创造皇帝之后,直到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退位,历经两千多年,一共有过大大小小80多个王朝...
原创 如... 当时若是南宋想灭金的话,确实有点困难,不要说让南宋灭金了。要知道南宋一朝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就连...
原创 他... 守护祖国的主权与安全,一直是所有中国人埋在心底的坚持。在当今时代,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在世界...
原创 现... 根据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在20万年前,非洲早期智人进化为现代人,然后大概在10万年前走出非洲,距今6...
原创 一... 标题:一提鞋的仆役,因提鞋时做了这动作,最终成为统一天下的重臣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
原创 幼...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而且,这个故事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仍然被父母和老师...
原创 日...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生产出了很多物质和精神文化。在过去,古人能够为皇帝的陵墓下葬,陪葬许多金银...
习言道|安徽考察,习近平为何要... 中新网10月18日电 题:安徽考察,习近平为何要看这条小巷? 安徽桐城西南一隅,有一条全长约百米、宽...
原创 在... 01 在封建王朝,最容易出现动荡的时期就是皇帝的“换届”,下一任皇帝往往是上一个皇帝钦点的,在这个过...
原创 西... 话说,在秦始皇去世后,宦官赵高弄权,导致刚刚统一不久的大秦王朝迅速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自陈胜吴广举起...
原创 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历史中,彭德怀与朱德无疑是两位举足轻重的开国元勋。他们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原创 1... 14年的抗日战争,日军屠杀了大量的中国军民,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我国付出的伤亡高达三千多万。毫不...
原创 闯... 中国近代有三次大移民潮,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闯关东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山海关是长城入海的地方,号...
原创 一... 标题:一直没搞懂蒙古是怎么分裂出去的,原来是这样啊 蒙古,这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曾经是历史上最庞大...
原创 黄... 转自 故里梦长安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校,建立它的初心是孙中山想要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
原创 年... 封建制度下一个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君王的相处之道。帝王即是江山的主人,同时也是天下所有臣民的主人。可以说...
原创 晚... 一直以来,大家对太监的印象都不太好,前有指鹿为马乱世的赵高,后有只手遮天的九千岁魏忠贤,但是,古人信...
原创 古... 现在经常出现某个贪官下马的新闻,虽然现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但对这种贪污腐败的行为依旧是零容忍。而在封...
原创 太... 宗陛下和魏征的联合计谋,一个明君、一个铮臣? 魏征也是多面的。什么刚正不阿都是后人把自己对官员的美好...
原创 曹... 孤罔炎史,主攻两汉三国历史。谈历史,讲文化。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收获。 今日话题:关羽”心不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