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62师转战西北后的生产工作
迪丽瓦拉
2025-07-24 02:32:52
0

62师转战西北后的生产工作

作者:王仅推荐:王皇义

六十二师1959年3月奉命转战西北后,继续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拙文仅回忆该师自1959年起20年中的生产工作。

(一)

1959年3月,六十二师奉命从山西临汾地区开进甘南地区。当时,外有逼“债”的手段卡脖子,内遇严重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建设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师的主力在甘肃临夏进行必要准备之后开进甘南平叛,师司机训练队也奉命支援内蒙运输。留守在临夏的一八五团(欠二营),在执行维护安全、平叛预备队和紧张的战备训练的繁重任务中,仍坚持在驻地周围进行开荒种菜、养猪,大抓连队业余生产,力争改善生活。当年全团蔬菜按标准(人日2斤)自供率达三分之二。有的莲花白菜(即包心白)一棵重达10公斤。大多数连队每月宰杀肥猪一头,解决了标准外的自给。该团还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还以面点是节约炊事用煤,达到人日消耗不超过2两,节约了伙食开支。

1960年春,兰州军区张达志司令员来六十二师检查工作时,看到一八五团农副业生产和节约用煤的良好成绩非常高兴,当场予以肯定和表扬。当年4月,兰州军区后勤部组织全区部队、机关有关人员来一八五团参观并开现场会,推广该团连队生产、节约、改善生活的经验。来到西北地区,打响了生产、节约的第一炮,给全师指战员带来了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新的鼓舞,新的信心和干劲。

(二)

六十二师完成甘南平叛和在临夏维持社会稳定的任务后,于1961年奉命移驻甘肃平凉和宁夏固原、青铜峡地区,各团和师机关先后离开临夏地区。

在紧张的战备训练和支援地方建设的同时,师、团党委和后勤机关紧抓生产、节约不放,以减轻国家对部队供应的负担,并保障战备任务的需要。

除连队养猪、种蔬菜、腌制咸菜、生豆芽、做豆腐外,师又向当地政府交涉闲荒土地,统一规划,向各团下达农业生产任务。各团据此开办农场生产粮食,解决战士、干部吃饱、吃好问题。

宁夏多沙漠、碱滩地,川地良田较少,可谓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全师经当地政府批准,先后在万粮滩、宝家滩、高糜子湾、潮湖等地建立农场,每年抽连队从事农业生产。六十年代初,杜绍三师长、肖潮政委、徐洪学参谋长常带领后勤人员前往检查督导,蹲点就地指挥。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师、团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单产量总是上不去,虽然缓解了部队的生活困难,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师、团的库存。

1969年以前,全师生产兵力投入不少,总是得不到应有的产量,部队所需要的补助粮、油只能在低标准上徘徊。

(三)

1967年,陆军二十一军奉命进驻陕西,不久,六十二师奉命归还建制。1969年,二十一军首长鉴于六十二师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和紧张的战备形势,决定六十二师收拢部队,减少生产兵力,撤销分散经营、产量不高的农场,将其交予当地政府方便人民,在军华阴农场范围内划出一片可种闲地给六十二师,我们在二十一军农场临时编制内,成立了第四分场。

六十二师首长很快调配干部,成立机耕队,指派连队,在华阴健全第四分场的领导机构和劳动力量,实行农场独立经营、师统一管理的经营体制。

首任场长陈明远,政委宋向辉,后来继任的是陈克军、李兴仁等同志。第一年生产条件较差,他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战胜了无经验、机械少、兵力少等重重困难,付出了千辛万苦,耕种了部分荒地,到第二年夏收,果然收获80余万斤小麦。从此,挖河、修渠、筑堤,逐年扩大耕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到1978年,耕种近2万亩土地,年产小麦、油粮最高时近千万斤。

在那几年中,四分场平时只有1个机耕队、1个连担负耕地、修堤、修渠、排灌水等任务,收获农忙时节,师一般加派1个步兵营和一个汽车运输队或司机训练队前往协助。华阴农场地处著名的“八百里秦川”的东陲。是泾、渭水入黄(河)的冲积平原,气候宜人,风调雨顺,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属于关中产粮区。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成为三门峡水库的蓄水区,居民迁出,土地就闲置、荒芜了。我们四分场建立后,深知只要翻耕下种,就会得到较高产量的报酬。

四分场每年收获的粮食,除了按二十一军规定:10%左右由师用作补助粮和种籽,其余全部售给国家,收入用于农场扩大再生产。调回师的补助粮分配的标准是:官兵人日成品粮2两,每年每人分配小麦83斤(按出粉率85%折算)。另外,补助部队自宰猪的饲料粮(每1斤自产肉补1两成品粮)。还有,每团(师独立营、连)按人数拨给适当的机动粮,以解决个别主食超支的连队或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这样一来,全师每人一年可分到100~110斤小麦,从而大大增加了连队伙食费收入,促进生活改善,增强了指战员的体质,保障了全师各项战备任务的完成。

六十二师有拥政爱民、生产节约的光荣传统,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可能就坚持业余农副业生产。单就进入西北地区的前20年来讲,这一点也是常抓不懈、坚定不移的。而且不论生产收入多少,总是全部用于解决部队生活与完成各项战备任务的需要上;不但较好地解决了部队的实际困难,而且通过生产劳动激发了指战员战胜困难的决心与信心,促进了官兵进取心与争胜心,特别是在指战员中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从六十二师抓生产的实践中可以说这是不容置疑的。

六十二师1968年以前,财、粮账面结余都是零,经过数年的努力,到1978年实现了粮食结余200万斤,现金结余200万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所属各团和连队的钱、粮结余,彻底扭转了以往经常超支的局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蔡元培 虽然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都意识到...
原创 北... 许多人对于隋唐时期这段期间的故事都十分好奇,虽然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他带给后世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
原创 我... 最近,日本的笹川和平基金会就台海有事,进行了兵棋推演,根据事态发展需要,米、日、韩、澳等国海军力量均...
原创 梁...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打退了朝廷几次进攻,然后接受朝廷招安,先征辽国、后征方腊,在征辽之时,没有什么...
原创 东... 三国时期是最不缺人才的时期了,这个时期曹魏有典韦、夏侯惇、郭嘉、荀彧蜀汉有五虎上将和诸葛亮,那么东吴...
原创 上... 一组精心上色的老照片,如同时间的低语,轻轻掀开了过往岁月的神秘面纱,引领我们穿越至那些泛黄记忆中的鲜...
原创 他... 1948年,与我党有血海深仇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康泽在襄阳被捕,远在西柏坡的毛主席知道这个喜讯后,却第一...
原创 和... 导读: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
原创 2... 说起著名的九一八事变,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当时...
原创 自... 我们都知晓,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历来兵不厌诈,也有很多诈降后成功反击的案例,比如东汉末年,黄盖通过诈降,...
原创 此... 三国时期可谓是群雄并起,各种人才数不胜数,很多文将和武将都名留千史,成为了一代神话。比如诸葛亮、关羽...
原创 有...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曾说过朱元璋和明教之间存在关系,尤其是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更是说朱元璋是...
原创 军... 列举3个例子:没有军事家坐镇,名将经常打败仗。军事家的战略眼光、格局、手腕,远非名将可比。 一、离开...
原创 他... 在近代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1924年中国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学府建成,它就是鼎鼎大名的黄埔军校...
原创 马... 自从我军解放西安,扶眉战役大捷,胡宗南退守秦岭,国民党为了保住西南,企图依靠西北胡、马,特别是二马钳...
原创 一... 前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西汉的前六位皇帝。刘邦最会用人,汉惠帝最仁慈,刘恭因一句话而丢了性命,后少帝刘...
原创 姑... 在古代皇室,婚姻伦理观念方面并不像现在这么看重,很多近亲表哥表妹结为夫妻被认为是亲上加亲,甚至还有姑...
原创 滕...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5年大授衔,有不少开国元勋因为离开军队而未授衔。 坊间流传甚广的“评衔不授衔...
原创 大...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人就是因为看了这部剧,而成为了明史爱好者。笔...
原创 谭... 中国是国流血的第一士。——梁启超称谭嗣同 大家都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渐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