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51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提起李林甫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他是大唐的一位宰相,进而想到这位宰相与唐朝的由盛转衰有着极大的关联,甚至不夸张地说,李林甫扮演了推动唐朝衰亡的重要角色。世人认识李林甫多是从“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开始,指的是李林甫表面上友好,实际上看不惯所有能力在他之上,又深得皇帝信任的大臣,于是暗中进行陷害。
这个成语生动地刻画出李林甫作为宰相,没有包容的气度,而以小人之心自居的形象,仿佛他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反派角色。但事实上,在李林甫任职的时间里,唐朝税收、法律、兵制等多方面出现了较好的改变,有了较好的发展,这些与李林甫个人的能力分不开。除去李林甫自身性格上的奸诈狡猾,这位宰相的工作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而历史对其的评价也多是片面脸谱化的,以至于我们对李林甫是奸诈小人这个印象颇深,往往忽略了他的能力。下面就来看看李林甫变法的成功之处吧。
第一、均田制的瓦解崩溃在古代封建时期,国家收入大部分源自土地。因此各个封建王朝对于土地的制度的制定显得格外慎重。唐朝初期,为了修养战争过后的国家,实行均田制的土地制度,目的是为了恢复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官僚主义和豪强地主主义的不断发展,落在百姓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家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僵局
均田制的逐渐崩溃,引发了大量农民开启他们的逃亡之路。他们开始躲避官府的收税,藏匿起来或者成为豪强地主的佃户。不少农民逃亡当时的关中地区,使得政府对他们的掌控力度大大削弱,有着极大的社会不稳定隐患。
土地兼并问题的日益严重终于引发了朝廷的关注,中央下令限制豪强购买土地,但是这些努力都是杯水车薪,均田制一度陷入窘境。
第二、频繁征战,军费紧张唐玄宗时期,可能是由于李家人血液中流淌着好战的因子的缘故,李隆基在其在位期间,对包括吐蕃在内的各个周围国家进行征伐。正所谓战端易开不易止,唐朝便在不断的战争中将身体拖垮,百姓便在不断的战争中举步维艰。
大量的战争使得上位者获得不少的赞誉,建立起不小的声望。但是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有些战争是没有必要的,且比较沉重的存在。
不断地打仗不仅会消耗大唐的国力财力人力,还会直接间接地加重人民的生活负担。这一时期内的唐朝陷入了一种紧绷的状态,国库的紧张让整个国家的发展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第三、“府兵制”出现问题唐朝时期的府兵制主要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也多是名存实亡的存在。府兵们依赖的田地被豪强们纳入怀中,他们逐渐变得懈怠,加重了唐朝当时军队机动力不足的问题。
军队制度出现了较大的裂痕代表着当时的国家陷入了较大的危机中,此时亟需做的就是改变,改变各种制度。
第一、变法内容针对当时财库的紧张问题,唐玄宗焦虑不已,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李林甫率先发起了改革。从当时的税收制度下手,以“开源节流”为中心,采取节约用钱的手段,最终达到积攒财富的目的。
不仅如此,李林甫还主持修订了当时的唐律,完成了一部名为《唐六典》的法律著作,是我国第一部行政法典。除了这些,代替府兵制的募兵制也在李林甫手中得到了改变。
第二、变法的积极作用税收制度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当时唐朝的财政收入,缓解了因为巨大军事之初的危机。这个带有李林甫特质的唐朝税收制度,从大胆实际的层面出发,整个税收制度受到大刀阔斧地改革,实际产生的有利影响也比较明显。
针对当时的情况,拿国库来说,节约用钱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开源节流增加了不少收入,从这些角度来说,李林甫的税收改革算得上非常成功。
唐朝法律在李林甫的改革中逐渐走向完善,其身上增添了各种具有约束力的东西,能够更好地管理民众,管理国家。募兵制的改革更是唐朝的一大创举。
推动了唐朝军事系统的完备,为后面唐朝的军事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这些改革并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具有点睛之笔的作用,对于当时唐朝的现状能够发挥挽救的功效,说明此次改革异常成功。
李林甫是后人眼中的大奸臣,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不管对其人性如何评价,这些改革所带来的的积极作用是没办法抹去的。李林甫变法是一个大胆创新的举措,可以说,改变了当时唐朝陷入窘境的现状,推动了唐朝的发展。我们说一项改革是否成功,不就是看它的内容能否对改革的当下产生积极的效益吗。显然,李林甫做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