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作为一个霸气侧漏的君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他制定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而且秦始皇喜欢用“朕”作为自称。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国家统一的君主,秦朝以前,所有的统治者都喜欢称自己为王,但秦始皇雄心勃勃,他认为自己比他们历代所有的君王都伟大,所以他称自己为皇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是多么的霸道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
春秋末年,周王室逐渐衰落,于是七国争霸的局面在中原地区显现出来,于是便进入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七国在相互制约下,兵力分别增加和增强,中原大地战乱不断,直到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嬴政想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于是吞并六国,逐步完成了天下统一大业。
嬴政统一六国后,决定进行“大洗牌”,废除旧体制,重建新的天下,秦始皇认为自己的贡献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所以称自己为皇帝。
秦朝以前,所有的君主都自称为王,秦始皇曾经也被称为秦王,现在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觉得秦王这个称呼,已经不再符合他的地位,身份,所以他称自己为皇帝,这才配得上他的地位。
除皇帝外,秦始皇还规定“朕”一词只能由皇帝本人使用,其他人不得使用。“皇帝”这个词是秦始皇发明的,但“朕”这个词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已经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朕”字来源
这个词的特殊意义是什么?研究历史的专家说,“朕”这个词可以通过把它拆开来解释,当“朕”被打开时,它是“月”和“关”,月是月亮?
关却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两个词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事实上,它不是拆除现代的朕字,而是拆除象形文字朕字。众所周知,许多古代汉字都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象形文字本身的意义与象形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舟象征着,华夏的一艘的大船,火种,则象征着过去农耕文明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位高权重者保管,也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这也塑造了一个“朕”字。
此外,分析认为,秦始皇的原名叫“嬴政”,因此秦始皇将与“朕”字的称呼结合在一起,和他的名字也有很大关系,后来逐渐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传统。朕便是我的意思,在在甲骨文中的解释是,作为领袖的第一人称,意思是“我的”,在史书典籍中也有相关记载,都是“我的”意思。
对此,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戴震提出了他的观点。中国人一向谦虚,把谦虚当作美德,因此,当他们生活和介绍自己给别人时,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身材比对方低,因此,出现了一系列自我吹嘘的话语,如“鄙人”和“在下”。
作为皇帝的自我认同,“朕”其实就是“我”本义中的“谦卑”,而“朕”也是谦卑的自我认同。在秦始皇之前,这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为了皇帝的专用,而是为了普通百姓。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中有也有“朕”这一字,翻译过来为也是“我的”的意思,也就是说,屈原将朕字自称,而他不是君主,也不是皇帝。
在嬴政之前,普通人可以称自己为“朕”;在嬴政之后,“朕”成为皇帝的特别称号,如果普通人不想遭受灭顶之灾,就没有人敢再叫自己“朕”。
在古代,人们通常生活在水边,舟成为捕鱼的必备物品,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火种通常由一个备受尊敬的氏族首领保存,象征着权力和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朕”的原意从船上的火,延伸到了财富和权力。
从这过后,无论是三帝,五帝,还是周天子,以及秦始皇,他们都把“朕”作为自己的身份,这意味着是天下共主,是富有的,然而,秦始皇却有系统地规定“朕”应该是皇帝的专用。
几乎每一个君主都会或多或少,继承上一代王朝建立后留下的文化,秦始皇也不例外,他把“朕”当作皇帝的专属代名词,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以及权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