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这个概念是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首先提出来的,特指北朝时期,西魏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的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所创立的强大政治势力。
关陇集团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以其文治骁勇克定东西,一统南北,结束了魏晋六朝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一手打造出盛况空前的隋唐盛世,其在历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大一统帝国皇权的振兴,盛极一时的关陇集团势力逐渐被削弱,尤其是唐太宗即位后,对当朝权贵进行了大换血,核心阶层的关陇成员日趋凋零,最终消失在历史之中。
关陇集团崛起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胡族逐鹿中原,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98年,鲜卑族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拓跋珪自立为王,史称“北魏”,定都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河曲一带。
北魏政权初立时,其他少数民族势力虎视眈眈,外患不断,为了巩固国土,北魏皇帝下令大规模修筑边防工程,并派遣信任的鲜卑贵族将领,前去戍守边境六个军事重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扩张,北魏统治者野心勃勃,意欲南下,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大量任用汉族人才,全面实施汉化改革,但这样一来,边境六镇的贵族将领便脱离了政治核心,地位一降再降。
北魏末年,朝廷愈发苛刻的待遇引起了六镇主将的不满,同时六镇底层民众及士兵,由于遭受高层将领和地方豪强的压迫,心中也都积蓄着反抗情绪,双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酿成了大起义事件。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六镇之乱给了宇文泰成长的机会,永安三年,北魏大将尔朱天光率贺拔岳、侯莫陈悦等入关讨伐,宇文泰作为贺拔岳手下的大将一同入关,并在作战中屡立奇功。
永熙二年,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宇文泰继承了贺拔岳的部众,反杀侯莫陈悦,并且将其部队纳入到了自己的麾下,至此,宇文泰在关中建立起了以北镇军人为核心的军队。
此时,宇文泰还有一个劲敌,那就是高欢,高欢手下兵马众多,又宰制朝堂,势力极其强大。不过孝武帝对高欢多有不满,一直暗中拉拢宇文泰,还为其加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等高官显职。
后来,孝武帝对高欢决战失利后,带着朝廷西迁入关,本想依靠宇文泰反攻回去,平息叛乱,谁知宇文泰心有图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吞并了孝武帝带来的军队,势如破竹地扫平关陇各股割据势力,奠定了关中霸业之基础。
孝武帝入关后不久即被鸩杀,宇文泰听从北魏宗室的建议,拥戴孝文帝之孙拓跋宝炬为帝,自己暗中摄政,北魏由是一分为二,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与邺城高欢操控下的“东魏”政权呈对峙之势。
宇文泰统治下的关陇集团成员原来的北方六镇军人、洛阳帝室及公卿,以及关东豪杰、东魏降兵俘虏、关中土著及羌氐等少数族,因而集团内部各种利益极为复杂。
为了将这些部众融合成一个牢固的政治集团,宇文泰一方面招募豪强,扩充军队,提高军人的地位,另一方面实施府兵制度,也就是军民合一,府兵农时耕种放牧,间隙进行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同时,宇文泰废除了以前的门阀制度,按照军功重新建立新的官员品位序列,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例,宇文泰为首之六镇武人居主导地位,元魏皇室为首之山东人亦占重要地位,关陇豪强为辅。
这种权力分配格局使得各方势力皆有其位,既体现了各方之实力与地位,又肯定了他们的功勋,达到奖酬有功将士的目的,最终将人员复杂的不同势力凝聚成了强大的关陇集团。
强盛与暗涌
大约在大统十六年前后,西魏朝廷在宇文泰的掌控下册封八大柱国将军,其中除了宇文泰本人以外,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等人都是宇文泰宏图巨业的大功臣,他们也同是关陇集团内的核心成员。
宇文泰有勇有谋,他执政期间调和胡汉,融冶六镇、关陇与山东人为一体,使得各方势力能够和平共处,但是随着宇文泰的逝世以及北周的建立,各方矛盾再次凸显。
公元557年,宇文氏废西魏而自立,史称北周,与高欢建立起的北齐夺霸主之位,北周皇帝年幼,故由宇文护辅政。
北周初建,便引发了动荡,关陇集团内部的贺拔胜、独孤信、杨忠等人本是为了效忠魏室才先后入关,他们与一心想要称皇称帝的宇文氏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本周的建立更加激化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周书·赵贵传》谓:“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白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乃与信谋诛护。”同卷《独孤信传》谓:“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逼令自杀于家。”
宇文护以谋反之罪诛杀了赵贵、独孤信两名柱国将军,山东人己无力再与宇文氏所代表的新朝皇权对抗,而关陇集团内部其他势力也被宇文护的杀伐果决所震慑,一时都不敢再生事。
其后关陇集团与皇权构成了暂时的平衡,整个北周上下一心,剑指北齐。建德四年,司马消难,达奚震总管全军,杨坚、薛迥、李穆率军直指河阴,连破北齐多城。
建德五年,周武帝亲征,率杨坚、宝泰、丘崇、梁士彦等人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北齐军事重镇平阳城。建德七年,武帝率领关陇军事集团攻破邺城,俘虏了北齐皇帝高纬,至此北周统一了中国北部地区,结束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
但是与此同时,关陇集团与皇权之间的问题逐渐显露,在伐齐过程中,为了奖励军功,军衔滥授成风,据《北史》记载,从北周孝闵帝元年至明帝二年,拜授柱国者计有11人,从武帝保定二年至建德四年拜授柱国者有40多人。
建德四年在柱国之上增置上柱国,此后晋升上柱国者亦是不胜枚举,上柱国之衔本身份高贵的标志,但滥授使得关陇核心成员——曾经的柱国、大将军的地位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北周武帝对皇室成员大封特封,年长者在武帝未亲政时就陆续拜授柱国,年幼的诸弟在建德年间也相继拜授柱国,待到武帝灭齐、宣帝即位后,他们又集体拜授上柱国。
皇室成员不问军功便获得了最高等级的军衔,将军事大权总揽于皇权之手,这无异于削薄了关陇集团其他家族的兵权,使得关陇集团与宇文氏皇权之间的矛盾再一次激化。
宣政元年,宇文赟即位,娶杨坚之女——杨丽华为皇后,但是宇文赟是一个敏感多疑、乖张暴戾的皇帝,他表面上重用岳父杨坚,实际上暗怀猜忌,为了独揽大权诛杀了大批宗室成员和关陇集团为代表的大臣,引得众多家族无法容忍。
宣帝暴毙之后,杨坚扶持幼帝上位以号令中外,他一方面与突厥和亲,消除外患,另一方面结交关陇集团里的其他家族,意欲篡权夺位,当时,他的行为招致了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关陇势力的不满。
但是武帝时曾受压制之关陇集团勋旧及其家族,与宣帝时遭打压之关陇新贵都不愿意再忍受宇文氏的统治,纷纷同意另择他主,他们联合起来压下了司马消难等人的叛乱,将杨坚送到了皇位之上。
皇权下的没落
北周大定元年,杨坚受周禅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能够在辅政短短八个月后顺利完成周隋革命,与关陇军事贵族们的迅速倒向有很大的关联,因此他上位之后第一要务便是奖励功勋。
文帝将北周权贵中资历较高的李穆、窦巧、于翼分别拜为太师、太傅、太尉,并给予其家族成员极高的政治待遇,如李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同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又给同辈之人的如梁士彦、宇文折、元谐等人安排极高的戎秩和爵禄。
但他自知资历浅,军功薄,只是凭借偶然的机遇,才能在勋贵们的扶持下上位,因而他对关陇集团时刻保持着戒心,即位不久便开始想办法暗搓搓地削弱旧朝勋贵的势力。
他将威望极高的如李穆、窦识、于翼、王谊之辈捧上了有名无实的三师、三公的高位,伺机将实权分给自己人,之后又找借口故意生事,解去了梁士彦、宇文折等人的职务。
同时,在新朝的官员任用上,杨坚大力提拔高熲、虞庆、苏威、赵芬、柳机等人,他们在北周时全都属于中下层官吏,无一担任中央高官,其中大部分还是汉人,而原先在西魏北周朝廷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北镇势为逐渐凋零。
开皇时期,隋朝主动发动的大规模战争,粗略统计有开皇元年出征吐谷浑、伐陈之战、数次出兵突厥、开皇八年平陈战争以及此后再平江南、开皇末出兵高丽、突厥等等,在这些战役中,高级统帅除了元谐、长孙览、元景山为关陇集团成员以外,大部分都是新提拔的下层官员。
而且,开皇时期的皇子在国家政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或在朝为内史令、十二卫大将军,参预朝政,或在外镇守重藩,拱卫王室,或统兵征战,为王先驱,皇子权力的膨胀预示着皇权的集中,同时也象征关陇集团的衰落。
那么历经三朝的关陇集团甘心就这么湮灭吗?当然不。隋炀帝杨广登上帝位之后奢靡无度,大肆修建宫室运河,劳民伤财,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关陇集团趁此混乱之机,意欲再创辉煌。
唐高祖李渊便是出身于关陇勋贵之家,与隋炀帝杨广还是表兄弟,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起兵太原,同为关陇集团成员的长孙顺德、宇文士及和窦琼等人相继投奔于他,一起南征北战,打下了大唐江山。
但是李渊并不想制造了一个势力强大的关陇军事集团挟制自己的权力,他在战争时期便更加注重提拔非宗非贵的将领,譬如裴寂家道中落,“家贫无以自业”,刘弘基屠牛获罪后亡命太原,没有出路才效命于李渊。
其余诸如张平高、李高迁之流都是出身寒微,因为在起义中立下军功,方才挤身元勋功臣之列,而且张平高、李高迁是关陇庶族,唐俭、殷开山等人则是山东、江左之人。
唐朝立国之后,朝中虽不乏关陇贵族,但是并未形成势力,李世民、李元吉是皇子,窦威、窦抗是高祖的妻族,杨恭仁、宇文化及的父亲都是李唐皇室的姻亲,他们成为了新朝的贵戚却没有惠及整个关陇贵族群体。
例如,同样出身西魏八柱国的李密投奔唐朝后,高祖待他“礼数益薄”,只给了他一个专掌祭祀、朝会、宴享时膳食供应的光禄寺卿的职位,以示羞辱。又如苏威,在李世民平定洛阳时请求谒见时准许其不拜,结果遭到李世民毫不留情地奚落。回到长安后至朝堂请见又不被允许。
可见,唐高祖对待关陇贵族是有立场的,他只会优待自己的亲朋故旧及近亲,而对与自己毫无瓜葛的、甚至与其争天下的关陇贵族就没那么客气了。
唐太宗即位后,又对当朝权贵阶层进行了大换血,他在任期间,宰相一共29人,关陇籍的有10人,远少于高祖时的任用比例,而且这些人或是任职时间极短,或是担任外职,长年不在京都。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陇籍的官员愈来愈少,其成员大多远离中枢权力,而皇权更加走向集中,李氏已然凌驾于万姓之上,曾经能够改朝换代的关陇集团己日趋凋敝,不得不消失在历史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关陇集团与隋朝建立新论;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科学Ⅱ辑; 社会科学Ⅰ辑; 经济与管理科学;
2、中国知网:延续士族时代生命的关陇集团——浅论宇文泰为关陇集团形成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