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犹如一部浩渺的长卷,源远流长,充满了神秘与迷人的色彩。翻开历史的篇章,你会发现,中国的文明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萌发,最早的国家形态,被称为夏朝,它象征着华夏儿女的根与源。
夏朝,作为中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的朝代,尽管已成为各个时代历史学者的共识,却一直未能找到足够的实物证据予以印证。而与此相反,商代,那个被誉为青铜器时代的辉煌,却有着大量的考古出土文物为之背书,这一鲜明的对比,让夏朝的历史成了一个待解的谜团。
有明确的年代纪录的历史,其实只开始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时期,对于这之前的历史,我们只能根据传统的历书和史记,推断和猜测,并不能得到精准的时间。这也正是为何我们对于周朝之前的历史感到困惑和迷茫。
商朝的存在,曾一度被一些国际学者视为中国历史的疑云。然而在19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商朝的历史从虚无缥缈的传说,变成了有形有物的真实。1899年,一个清朝的官员在寻找药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堆刻有神秘符号的龟骨。
凭借他的见识和智慧,他购买了这些神秘的龟骨,这些神秘的符号,经过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被证实为殷商时期的文字,从此,商朝的历史从神话走向了现实。
正如商朝一样,夏朝的存在也同样神秘,引发了无尽的争论和质疑。为了揭开这层历史的面纱,上世纪末,我国的一群研究者发起了一场激烈的历史挖掘工程,这个项目汇聚了各领域的专家,其目标就是锁定夏商周三代的具体历史年代。
多年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加之对殷商时代重要遗址的不断挖掘,历史专家们成功编撰了《夏商周年表》。这一研究成果为夏、商朝代的起止年份,以及周朝的开端年份,奠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基础。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但夏朝是否有过文字这个问题,依然像一团迷雾,让人困惑。我们现有的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记录被认为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大量出土于殷商的遗址。甲骨文中的记录,大都关于当时商朝的事情,却鲜有提及前一朝的情况。
此种情况,令人不禁感到惊异。因为历史上新的统治者总会通过贬低前朝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正统形象。如清朝历史书籍中对明朝的描绘,深入描绘了其奢侈和贪欲。又如,周武王在伐纣时,对商纣王的种种罪状的列举,均是为了证明自己正义的战争。
然而,这其中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并非像历史上的传说那样荒淫无道。他其实是一位负责任的君主,帝辛上台后,他积极进行各种改革,如削弱祭司的神权,废止了残忍的奴隶殉葬制度。
但这些举措,也成了他被后人抨击的理由。伐纣的周武王,将帝辛描绘为一个罪大恶极的君主,甚至指责他不修社稷、不享祭祀。实际上,帝辛并没有停止祭祀,只是废止了以人命祭祀的残忍习俗而已。
王朝更迭,新的统治者为了彰显自身的正当性,通常会对前朝进行诸多抨击。然而,商朝对前朝几乎无言以对,这实在让人好奇。
历史学家们在研究甲骨文时,注意到一个反复出现的词汇——“西邑”。《说文解字》中,对于“邑”字的解释为:国也。
这样,这个“西邑”就被理解为商帝国西侧的一个国家。据文字学家们推测,这个“邑”字或许象征着一种规模较小的附属国。那么,这个“西邑”会不会是商朝附近的一个小国,被商朝攻占后并入其版图呢?
然而,这个“邑”字并不一定只代表小国。历史上,对商朝和周朝的称呼也常带有“邑”字。那些出土的带有“西邑”字样的甲骨文,基本上都与祭祀有关。对于那些不显眼的边境小国,一旦被灭,也并无需定期祭祀。难道这个“西邑”有其他的含义?
这个问题在研究者们接触到一批战国竹简后得以解答。这批竹简很显然是从墓葬中盗取出来的,之后通过某种途径被走私出国,流落到海外的文物市场。学者们竭尽全力,最终让这批竹简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然而,这并不是由清华大学在拍卖会上直接购得,因为研究机构并不能公开购买这些流失文物,这会助长文物贩子的嚣张气焰。于是,清华大学只能通过校友捐赠的方式,将这批竹简收入囊中。
这就是一个历史研究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复杂而繁琐的步骤。然而,无论过程如何,人们都愿意为了寻找历史真相,付出任何代价。
在这批珍贵的战国竹简中,有些特定的字句引发了学者们的极高关注,它们解开了殷墟甲骨文中关于“西邑”的谜团,为神秘的大夏朝揭开了一角的神秘面纱。
这批竹简的价值无可估量,尤其是其中记载的几部我们只曾听说但未见过实物的古籍。然而,更令人震惊的发现来自其中两篇记载了商朝宰相伊尹生平事迹的文章。
伊尹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重要谋士,其在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这两篇关于伊尹的文章,与殷墟的甲骨文以及神秘的大夏朝又有何种关联?
揭示这个疑问的,是竹简中的一句记录:“伊尹协助汤击败了‘西邑夏’”。将这个称呼与历代对商朝的称谓“大邑商”相对照,学者们惊奇地发现,“西邑夏”无疑就是古老的夏朝!
于是,夏朝的存在由此得到了实证,不再仅仅是史书上的文字描述。然而,因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的,夏朝在使用什么样的文字系统,或者是不是使用了与商朝类似的甲骨文,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挖掘和专家的研究。
有趣的是,根据这些甲骨文和竹简中的信息,夏朝位于商朝的西方,且其实力强大到商朝需要向其朝贡,这无疑说明夏朝的规模并不小。这些发现似乎为另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说法提供了证据——那就是“夏埃及一体”的理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