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18日,毛主席的追悼会结束后,中央正式做出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作为人民瞻仰、思念伟大领袖的庄严场所。
没想到,这个决定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徐焰少将就向中央提议,取消传统习俗中的厚葬、土葬等习惯,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土葬会导致死人和活人争地,浪费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是因为厚葬的习俗,也会白白浪费人们辛苦劳作积攒下来的钱财,好不容易赚来的钱,买来纸人纸马,一把火就烧光了,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56年,一份《倡议实行火葬》的文件被递交到了中央,毛主席看过后,非常同意里面的观点,立马提笔在文件上签了字,因此毛主席也成了新中国第一个签署火化协议的人。
至于那些不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也在事后表明了态度,陈云非常赞同火葬,还表示,如果医学需要,可以将遗体捐献,死后解剖也同意。
因为这份火化协议,关于毛主席遗体的保存问题和是否建造纪念堂的问题,爆发了热烈的讨论。
毛主席去世后,中央在第一时间召开了治丧会议,商议主席的遗体该如何处理。部分人认为应当执行火化协议,将毛主席的遗体火化,放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保存。
部分人则认为应当效仿苏联和越南,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以供后人瞻仰。
在当时的形势下,保存毛主席遗体,建造纪念堂,其实才是更为妥当的方案。
毛主席领导了中国革命,带领四万万中国人民走出旧社会的深渊,过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毛主席的功绩远非文字所能记录,伟大也绝非朝夕所能敬仰,因此永久保留遗体,是为了后人时刻引以为戒,时刻不忘毛主席的精神!
除此以外,当时的国内形势也需要建造一座毛主席纪念堂。在此之前,“四人帮”已经暗中布置了十年,在这个时刻,唯一能镇得住他们的只有毛主席,只要人民不忘记毛主席,永远谨遵毛主席教诲,“四人帮”就没有得逞的机会。
毛主席离去举国为之哀伤,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人们纷纷自发地走上街头,哀悼毛主席的离去,那段时间里,大家都穿着素色的衣服,思念伟大领袖。
为了尽快生产秩序,全国上下亿万人民的哀思都需要一个寄托之所,永久保存主席遗体、建造纪念堂也是为了这个原因。
最终,中央还是排除万难,用水晶棺永久保存主席遗体,又在天安门广场修建了纪念堂,安置主席的遗体。
时至今日,毛主席的遗体依旧安静地沉睡在纪念堂中,每过十年,纪念堂都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休整,以此来保证纪念堂永远处于最好的状态。
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