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的辉煌时代,有一位聪明睿智的谋士,他的名字叫刘伯温。
刘伯温是朝廷的重要谋士,还是朱元璋的亲近朋友。
然而,在他临终之际,他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言,这个故事便是关于他留给朱元璋的那一筐鱼和一本书的。
刘伯温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在他年幼的时候,他家附近有一位摊主,经常使用算盘进行计算。
刘伯温仔细地观察着摊主是如何使用算盘进行计算的
,然后回家后,他模仿着摊主的动作,练习着使用算盘。不久之后,他便能够熟练地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伯温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他在考试中屡次获得高分,最终成为一名秀才。然而,刘伯温并不愿意只是一个读书人,他渴望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刘伯温的才华不久后被朱元璋所发现。于是,
朱元璋邀请刘伯温加入他的团队,任命他为谋士,共同谋划国家的未来。
刘伯温不负众望,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局部的战乱地区,建立了大明朝。
其中一次,朱元璋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如何应对一支反叛的军队。他知道这是一项关乎国家安危的决策,于是他找到了刘伯温,希望他能够出谋划策。
刘伯温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头上有血是‘眾’字,有泥土表示得到土地,能得到众人的心再得到土地,那么在三天之内必定会有好消息传来。
果然,三天后,反叛军队投降了,这次成功的决策让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智慧赞赏有加。
然而,正如聪明有时伴随着警惕,刘伯温开始感受到朱元璋对他的忌惮。他明白自己的才智可能让皇帝感到不安,担心他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威胁。
这个忌惮让刘伯温感到有些担忧,因为他一直抱着忠诚为国的愿望,但也不得不警惕皇帝可能采取的行动
洪武四年,刘伯温因与一些朝廷大臣的政见不合而被赐归乡里。
他并不感到失落,因为他早已考虑过退休的事情。然而,朱元璋对他的忌惮并没有减少。
刘伯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虽然不再参与朝廷的政务,但他并没有闲下来。他在乡间过上了宁静的生活,与家人团聚,享受着田园的宁静。
然而,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朝廷,朱元璋对他的忌惮并没有减少。
朱元璋一直对刘伯温的智慧和才能充满警惕,担心他可能会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因此,当刘伯温生病时,朱元璋派遣了胡惟庸前去诊治他并探其虚实。而胡惟庸是一个权谋之人,他对刘伯温心存不满,并打算趁机除掉他。
于是胡惟庸装模作样地带着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给他服下了一种药物。刘伯温明白药物可能会对他不利,但他选择服用,因为他知道抗拒朱元璋的决定几乎没有希望。
不久之后,刘伯温的病情急剧恶化,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刘伯温将儿子叫到身旁,开始交代自己的后事,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
他要儿子将一筐活鱼和一本泛黄的书送给朱元璋。
儿子们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父亲在生命垂危之际,要将这样的礼物送给朱元璋?刘伯温没有多做解释,只是告诉他们这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完成。
当朱元璋收到那筐鱼和书后,陷入了困惑。他无法理解刘伯温为什么要送他这样的礼物,尽管他知道刘伯温的智慧胜过常人,但这个举动让他感到疑惑。
那筐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朱元璋,他试图猜测其中的含义,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他询问了大臣,但也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这个谜团像一块卡在他心头的刺,他一直无法摆脱。
直到17年后的一天,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面临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他必须选择下一位继承人,以维护大明朝的统治。
然而,朱元璋也意识到,如果让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成为继承人,其他藩王可能会产生不满,可能会爆发内斗。这时,他回想起了刘伯温送他的那筐鱼。
朱元璋明白了刘伯温的用意。
鱼在有限的空间里相互争斗,弱小的鱼可能会死亡,这象征着朝廷内部的纷争和动荡。
而刘伯温希望通过这个比喻,提醒朱元璋要以大局为重,避免内部纷争,以保全大明朝的安定和繁荣。
朱元璋深受触动,他意识到自己曾经忽略了刘伯温的智慧和警示。多年来,那筐鱼的谜团一直卡在他心头,但现在,它终于被解开,成为一道启示,指引他走向正确的决策。
他决定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将藩王们调离京城,以避免内部的冲突。
这个决策虽然不容易,但朱元璋明白,只有在朝廷内部团结和稳定的情况下,大明朝才能继续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和平。
朱元璋意识到,为了大明朝的未来,他必须放下个人的私利和顾虑,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正如刘伯温所警示的那样,他必须以大局为重,避免内部的纷争和动荡。
于是,朱元璋下令将藩王们分散到各地,远离京城,以减少他们之间的接触和争斗的机会。并大肆滥杀功臣,打算为孙子朱允炆铺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