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宫内藏银的数量一向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悬案。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后,国家多事,花费无算,财政日益困难,除了增加对人民的剥削外,朝廷官员一方面反对皇帝继续从太仓中取银,一方面呼吁皇帝“发内帑”,以舒缓经济危机。
崇祯时期,国家财政面临崩溃,为了应付赈灾、军饷等突然变故,崇祯皇帝也偶尔拿出一些银两来应急,数量并不大,但这更造成了朝廷官员对皇家库藏的错误估计。
因此,直到明亡的前几天,大臣们还争吵着“请发内帑”,这说明,宫中藏银在那个时候就让人疑惑了。当时朝野的记载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宫中藏有大量白银,总数有数千万两;二是认为宫中虽有白银,但已为数不多;三是认为宫中一无所有。
明亡之后直到现代,这一问题更是众说纷纭。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断定明亡时皇宫内存有大量白银,认为明宫中应有白银三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数量相当庞大。
那么,明皇宫内到底有没有藏银呢?很多说法都是当时亲历的人讲出来,所以不可能都是空穴来风。
康熙帝曾经断定,明宫藏银是在万历年间,且数字在二百万两左右,这个说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明朝经济情况较好,此银可能就是万历初年神宗窖藏的,加上万历是个好货之主,这个就更好理解了。
万历中期以后,国家多事,战争不断,花费浩大,不可能会有几千万两白银供窖藏了。所以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明宫缴获了部分白银,其中最大的一笔也只能是这二百万两,此外,应该别无他藏了。
那么,崇祯皇帝知道这二百万两窖藏吗?这是人们争论的要害所在,如果他知道,那他就是吝财亡国,如果他不知道,那就另当别论了。
根据崇祯朝最后时期的表现来看,他应该是不知道这笔银两的。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明王朝财政已经是山穷水尽,“正月外解来,才度过二月”。二月外解不到,崇祯只好反复动员贵族、官僚捐助。
1644年三月初八,国库只剩下八万两银子了,在这个国将不保,身家性命也将不保的时候,崇祯若知道有窖银而不用,未免就太愚蠢了,恐怕崇祯还没糊涂到这一步。
明宫藏银之数,确实令人困惑。,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再加上农民军的宣传,以及部分官吏别有用心的渲染,更让明宫藏银成为了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