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从1840年
鸦片战争
后,中国就被迫打开了国门,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满清政府的
腐朽统治
下,众多的劳苦大众生活在
水深火热
之中。
在这个
特殊的时期
,清政府虽然软弱无能,苟且偷安。但统治阶级中还是涌现了一大批
有识之士
,他们目光远大,也顺应时势做了许多造福国民的事,可谓是
时势造英雄
。
李鸿章、曾国藩都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
洋务派
代表,其实还有一位人物也非常有名,这就是
左宗棠
。提到左宗棠不得不说他出色的政治能力和杰出的
军事才能
,不仅
收复了新疆
,保护了我们的领土主权,在那个列强想要瓜分中国的时代里,还在与当地本土势力的斡旋中使新疆地区稳定下来,对今天的中国仍有重大意义。
在
十七世纪
,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与当地的
民族势力
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门宦制度。在门宦制度下,教会对普通民众有着绝对的
统治力
。因此,在西北地区,地方势力往往比中央更强势。乾隆时期,西北的叛乱此起彼伏,从未真正地被制止,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
清政府
统治的末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为了
维护统治
,清政府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对付当时极为强盛的太平天国,无暇处理
西北事务
。
这就让西北地区的叛乱势力有了可乘之机,同治元年,清政府将正在南方平叛的多阿隆
调往西北
,处理边塞的问题。这些散兵游勇的战斗力完全不能和
太平天国
相比,他们被多阿隆打得四处逃窜,就在多阿隆继续追击叛军的
残余势力
时,中了叛军的埋伏,不幸身亡。
与多阿隆强势的
绞杀政策
不同,接替他的副帅穆图善对叛军采取了怀柔政策,此时快被消灭殆尽的叛军势力居然又
重新抬头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不得不紧急将左宗棠
调往新疆
。与多拉隆和穆阿图都不同,左宗棠采取刚柔并济的政策。一边对有意归顺清廷的人采取收编政策,以便彻底消灭抵死反抗的势力。
在反抗清廷的当地叛军中,又各自分为
四股势力
。分别是马化龙、马桂源、马反禄和
马占鳌
。在他们之中,影响力和威望最大的是马化龙和马桂源。马化龙拥有自己的
独立武装
,同时财力雄厚,还是当地的教主。此人掌握了当地的军事财政和
宗教大权
,利用自己的权力不断招兵买马,收服了一大批信徒。
所以当地的叛乱势力其实是以马化龙为
权力中心
,不断扩张的。还有另一股比较有实力的势力,是马桂源,他是老教的
新上任
的教主,在教徒中有很大的
影响力
。但他毕竟比较年轻,缺乏实战经验在政治上也不够老道。
清政府
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传统统治政策是以穆治穆,和西南的土司制度相似。但在政治上有敏锐观察力的
左宗棠
发现,过去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地区的
新形势
了。
他必须采取新的对策,信众对他们的教主
马首是瞻
,绝对地听从。如果不能解决教主的问题,那么这里的问题是不会得到
根本改善
的。在深入分析和了解当地的
特殊情况
后,左宗棠便首先集中兵力对付势力最强大的马化龙,在左宗棠的指挥下,马化龙被打败。
为了杀鸡儆猴,左宗棠还杀掉了他
所有的儿子
。其他势力看到马化龙的下场,不得不想到自己的义父,有的甚至有了
归降的打算
。马占鳌这一股势力,
作战勇猛
。
在与左宗棠的一次
战斗之中
,竟然一次就消灭了清军一百四十多人,这让左宗棠大吃一惊。左宗棠采取
恩威并济
的手段,也许不想最终落得像马化龙一样的下场。最终马占鳌率领他的部下投降了
左宗棠
。
左宗棠抓住了
这个机会
,将马占鳌逐渐
扶持起来
,给他一定的权力但是又严密地监控着他。于是马占鳌在叛军里
一家独大
,打破了当地各股势力势均力敌的局面。
总结:后来随着清廷的势力又转顾内地和列强的事务,马占鳌逐渐在当地成为
割据一方
的军阀。但是
马家军
知道,只有在清政府对他们的扶持,他们才有今天,不然的话他们还是一伙
散兵游勇
,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因此在那个年代,马家军一直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
反抗清政府
的运动。因为他们
看清了时势
,多多发展壮大自己好过和清政府对着干。这也要感谢左宗棠的
高瞻远瞩
,成功解决了困扰
清政府
已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