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爵,无论是宗室还是异姓,都是由皇帝亲自下旨赐予,从来没有大臣敢主动要求皇上赐予爵位的,令人惊奇的是,在清朝年初时,有一位大臣亲自上奏要求皇帝封自己为一等功臣,而且还把承袭公爵的次数堂而皇之的写了出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敢如此命令皇上,敢主动去讨赏?这个人就是黄梧。
黄梧在奏折里写道:“我自从归降以来,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十二年中,我招抚了二百多名官员,数万名士兵,在这些人中,有很多都封了爵位,更有甚者都是世袭罔替。只有我没有被授予公爵,也没有规定承袭的次数。”这个奏折于康熙六年三月递交,最后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决定满足黄梧的请求,并追封黄梧为一等功将领,准袭十二次。
一、黄梧与郑成功
1617年黄梧出生在福建漳州市平和县高坑镇霄岭村,1644年,担任平和县衙差役,到了清朝顺治三年,清军入关,虽然明朝有些大臣、将领、甚至百姓都抱有抵抗的态度,但毕竟实力已经不允许了,在明朝将领已经投降的形势下,郑芝龙也选择服从新的朝廷。
但是郑芝龙的妻子却对他的做法感到不满,于是剖腹自杀。这导致郑成功内心十分悲痛,所以决定要起兵反清。从这时开始,郑成功与他的父亲分道扬镳了,郑成功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而父亲则是效忠于清政府。
当时的黄梧虽然是一名小小的差役,但是内心具有远大的抱负,一心想投奔郑成功。一段时间后,黄梧与看守衙门的人偷偷商定并杀死了知县,以此来投奔郑成功。郑成功听说了他的举动,对他称赞不已,授予他中权镇左营长的职务。
黄梧在军中表现一直良好,于是到了顺治八年,又升为英兵统领帅。四年后,又升为前冲镇镇帅。同年八月,黄梧与前提督黄廷、左前锋苏茂一同前去揭阳驻守,次年,揭阳被平南王所占领,郑军大败。于是立马退回城内。郑成功下令诛杀苏茂,黄梧被记大过,让他戴罪驻守海澄。
这样的举动,让黄梧内心实在不安,因为当时发出进攻口令的是他自己,但万万没想到却害了自己的兄弟,内心实属不安。另一方面,郑成功的做法令他感到寒心。黄梧又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对局势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后,决定转变自己的想法,认为反清复明简直是无稽之谈,大清统一才是必然之势。
二、上奏为自己请封一等公,康熙照准
于是黄梧带领苏茂的弟弟苏明还有将近两千人准备归顺朝廷,为了以表忠心,把海澄交付于大清。这一举动让郑成功损失颇大,失去了粮草还有战备,最重要的是失去了两位人才。失去了海澄这个根据点,郑成功的反清复明也随之变成泡影。
归顺朝廷后,黄梧屡屡立下汗马功劳,因为之前是郑成功的部下,所以对他的军事情况洞若观火,帮助前朝招降纳叛,致使一大批官员全部倒戈。最令郑成功生气的是,黄梧竟然带领众人刨了他家的祖坟,这使两人的矛盾逐渐加深,成为了彻头彻底的仇人。
但是对于清政府来说,黄梧的做法简直是如虎添翼,于是朝廷对黄梧也加以表示,加封黄梧为太子太保,给予更多的军权,让他一网打尽郑成功。
顺治十四年时,顺治帝追封黄梧的祖先,并花重金在黄梧的家乡建造了一座祠堂,祠堂两侧刻着双龙的雕花,而且这个雕刻技术在当地的祠堂里也是少见的,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非常广。
而且最令人羡慕的就是祠堂门口,有皇上御赐的牌匾,使整个祠堂看起来更加熠熠生辉了。这足以证明,在皇帝心中,黄梧的地位是如此之重啊。对此殊荣,黄梧心中不胜感激,于是愈发的征战沙场,战功赫赫。
到了康熙继位时,中原已经趋于稳定,但远在台湾的郑成功经常骚扰东南沿海地区。这时,黄梧又向朝廷提出迁海令,即所谓的“平贼五策”,建议朝廷下达迁界令,该令的使用期限长达二十年。
康熙初年,黄梧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因常年领兵出征,身体也不太好,为了使自己的后代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康熙六年时递交了请爵奏章。
三、黄梧的公爵可承袭12次
机智的黄梧并不是随意挑了个时间就递交奏折的,而是他算好了此时恰好是康熙帝执政,康熙一定会看他的奏章,就算不答应他的请求,也会给他一个准确的说法。果不其然,皇帝直接应允了黄梧的请求,加封他为一等功大臣并下旨黄梧的公爵可承袭十二次。
在清朝时期为满人打天下的五大汉人要么死于非命,要么世代皆亡。但是他们都比不上黄梧一家,从黄梧这辈开始,世世代代都在为朝廷效力,直到清朝灭亡。康熙十三年时,黄梧病逝年仅五十七岁。在他死后,爵位由他的儿子黄芳所继承。
四、总结
可是好景不长,在康熙十五年时,郑成功进攻漳州,黄芳率领士兵进行抵抗,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年仅二十五岁,黄氏一族三十多人,皆视死如归。不久之后郑成功还找到了黄梧的坟墓,开棺戮尸,以此来警示其他人,如若背叛他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康熙知晓此事后,下旨追封黄芳的谥号“忠勇”,按照皇室贵族的标准,令大臣们予以祭拜。因为年幼的黄芳并没有子嗣,而海澄公主的爵位不能没有人继承,于是皇帝找到黄梧的兄弟之子继承,后来这个职位就一直在黄氏家族流传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