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字道林,东晋时期著名的佛学家、文学家。他自幼深思道行,潜心专研《道行般若经》,获得名士王濛、殷融等人的赏识,并与文人雅士组织清谈老庄学说,结识了谢安、孙绰等京城名流。支遁不仅在佛学上有深厚造诣,还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其生平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现有观点梳理
关于支遁初次游历四明的时间,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支遁在出家前即已游历建康,后在京城出家后,受到京城名士的赏识再去会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支遁是出家前游历过会稽出家后才初次游历建康再还吴创支山寺。这两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对支遁生平资料的不同解读。
2. 证据分析
根据支遁与王濛、何充等名士的交往经历,参考前文所述“孙盛、褚裒、支遁于343年共论南北学风”一事,并且和何充等人的八关斋戒法会也是在342年10月,可以对支遁“初次游历”建康的时间范围进行总结。若支遁在“出尘”前游历建康,则支遁“人京”与“离京”的时间均应在公元338年之前,并于此年在余杭山出尘。若支遁在“出尘”(出家)后游历建康,则支遁“入京”时间应在公元338-342年期间:“离京”时间则有344年,还吴创支山寺。
北魏《水经注》载:“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
可推断会稽也属三吴之地,现在的余姚也自然属于三吴之地。
《高僧传》卷四《支道林传》记载:支道林“后还吴,立支山寺”。
此处的吴,吴兴、吴郡、会稽三处都有存在可能。
许询332年来四明山清贤岭建清泰观讲学,支遁339年在京城出家。谢安在公元341年谢安为了躲避“尘世的滋扰”,离开了建康(今南京),前往风光旖旎的会稽郡上虞(今绍兴上虞区),在东山脚下、曹娥江边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支遁在谢安341年会稽东山隐居之后,去会稽四明山游玩探望故人好友包括谢安、许询、孙绰(孙绰314年出生在会稽东山一直隐居于此)。344年支遁寻得一风水宝地立支山寺。公元334~349,支道林以三吴之地之一会稽郡支山寺为点,沿建康──会稽之间畅通的江南运河水道,北上京师建康,南下会稽,主要活动于京师建康士族社会的上层。作为东晋第二代僧人的杰出人物,他团结何充,举行佛事活动,同时又活跃于清谈场上,以其出色的辩才与睿智周旋于司马昱、殷浩、王蒙、刘惔等一代玄学名流中,扩大了佛教的影响。
南朝梁僧慧皎撰《高僧传卷第四(义解一)》“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言。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
“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解带。流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
公元343年10月22日,支道林集合僧人及信众24人在京城不远的吴县山下修八关斋戒法。当时的扬州刺史、骠骑将军何充也厕身其间。23日清晨开始结斋,清和肃穆;至24日,众人散去。这是汉传佛教地区有关“八关斋戒”最早的文字记录。
支道林《八关斋诗三首》中的诗句,则隐晦地记录了这件事。支道林也成为有文字记载的倡修“八关斋戒”的第一位汉传佛教僧人。
永和二年(346年)去世,赠司空,谥曰文穆。
于咸和三年十二月(328年)徙封司马昱为会稽王 ,并拜其为散骑常侍。永和元年(345年),因晋穆帝司马聃年幼,便由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摄政。褚太后拜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也即此时的司马昱成为了辅政大臣。永和二年(346年),骠骑将军何充去世,褚太后命诏司马昱负责朝政。
应会稽王、后来为简文帝的司马昱的约请,支遁在司马昱的相府里讲《维摩诘经》。支遁讲《维摩诘经》时,以许询为都讲(都讲,一名都录。《释氏要览》卷下《说听篇》谓:“都讲,即法师对扬之人也。“询发一问,众谓遁无以答,遁答一义,众谓询无所难。”“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叹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可推断支遁在永和二年(346年)之前来会稽,否则司马昱作为会稽王也不会邀请支遁来山阴相府里讲《维摩诘经》。要不然司马昱都离开会稽去京城总理朝政了。之后邀请也是邀请到京城建康而不是会稽。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原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因丁忧而去职,王羲之得到了机会,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推断出王羲之和支遁论逍遥篇的时间是在351年之后353年之前,因为王羲之351年来会稽任职,353年王羲之邀请支遁兰亭雅集。永和九年(353),支道林离开山阴南下剡县。
351年之后支道林彻底离开军事政治中心京师建康而南下文化中心会稽(不在往来健康与会稽之间),与王、谢家族及郗超等人密切交往,使佛教的影响继续扩大。
谢安信于支遁“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
谢安担任太守的时间是366年。谢安在366年被调任为吴兴太守,这是他首次获得的重要官职。《与支遁书》是东晋文学家谢安写给支盾大师的一封信。谢安隐居时与支遁交往很深,而此信写思念之情,措辞怅怏,文采风流,感情真挚,朋友间的相知相倾跃然纸上,别有意趣。
来源:汉书、晋书、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