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君昏臣聩坐吃山空,齐国闭关锁国高高挂起,战国后期实际就是秦赵两国的争霸之战。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战国头号强国,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吞并中山后也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因为常年的扩张战争,使秦赵名将辈出,战国四大名将两国各占其二。秦将白起更是被誉为四大名将之首,是足以比肩孙武和吴起的一代“战神”。
历史上对白起评价趋于两种极端,一种以司马迁为代表,称其是“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的名将;一种以宋太祖赵匡胤为代表,说他“杀已降,不武之甚”。白起一生大小70余战,未逢败绩,歼敌人数占整个战国的二分之一,足见其恐怖之处。
但很多人都认为当时的秦国军事实力已经达到巅峰,战国之内本就没有对手。白起是一名优秀将领,但水平并没有超过同时期其他名将。他作战过于莽撞,所谓的策略就是诱敌出战,凭借秦军硬实力取胜,且杀降屠城臭名昭著,“战神”一称根本名不副实,并且一生未有败绩的说法也并不让人信服。
白起的前半生几乎“无史可考”,《史记》对其记载的第一笔是“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左庶长”是除了国君之外秦国实权最大的大臣职务,商鞅就曾担任此职推行变法。在商鞅之后,左庶长虽然职权有所弱化。但是依旧是秦军之中的高级官职,长平之战初期,当时的秦国左庶长王龁就率军数十万和廉颇对战,足见其地位之高。
秦军讲究军功授爵,白起的左庶长一职大概率是通过战功而得,可见在昭王十三年之前,白起就在秦军中崭露头角,并且职位肯定不低。但恰恰是两年之前,齐将匡章率军攻破函谷关,如果不是秦国割地求和,几乎就要被一战灭国。如此惨败,秦军主将自然难逃其咎。但有趣的是,这样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秦国的史料居然没有记载此战秦军主将究竟是谁。
秦昭王十一年,当时秦军的名将屈指可数,能够独当一方的只有司马错和白起等人。司马错当时为秦国国尉主管军政,之后也并未有战败降级的记载,可见函谷关一败他没有受到任何牵连。作为秦军另一位重要的高级将领,在没有其他大战的情况下,函谷关一战白起没有任何理由不参与其中。所以如果当时秦军主将不是司马错,那极大可能就是白起。
当时白起很有可能身居左庶长以上高位,因为函谷关失利才被降职担任左庶长一职。《秦纪》等史料往往对秦军胜绩大书特书,而对败绩往往一笔带过。白起作为秦军重要将领,一半的战绩却无史可考,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军功就官至左庶长,根本不符合常规。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秦史为了保全白起“战神”的形象,有意隐瞒他前半生胜败参半的军事生涯。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山东六国的史料基本丧失殆尽,这是秦国“欲灭其国,先灭其史”的理论实践。正因如此,《秦纪》也成了唯一具有参考价值的战国第一手史料,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几乎照搬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如今很多人认为战国后期的秦军战无不胜,秦国名将胜率又过于辉煌,很大程度是都是《秦纪》的功劳。胜仗流芳千古,败仗“无史可考”,白起的一生没有败绩,不如说是秦国的史料让你无从探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