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作为一个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域单位,已经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上存在了两千多年,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政权在地方基层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是国家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名更是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折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宋代被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先进的时代。在经济上的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在政治上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发展,不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名列前茅。
宋代乡名的更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宋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的体现,是文化生活特色鲜明的体现,是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体现,是对科学教育重视的体现。
一、以宋之名
名字对于一个地方的意义,和名字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一样重要,那是一片生人养人的土地,是朝夕相处,生活劳作的主要场所,是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所以它的名字当然至关重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代,到了宋代,乡名的更改变得频繁,乡名意蕴也变得深刻,文化质量也得到提高。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宋代在古代历史上的特殊性。乡名虽然频繁变更但质量更高了,这都离不开宋代的发展变化,都是"以宋之名"。
1.承上启下
宋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初期是沿袭唐朝的旧制,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制,在农村则是乡、里两级制。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再下一级的里、都、保、社等就属于最基础的行政组织了,可以说乡是连接国家政权和民间地方权利的桥梁,是两者之间的中间地理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后来的宋朝慢慢适应当时国情趋势,对于集中发展文化的重视以及极力抹去行政和其他各方面的旧唐制的影子,乡的职能和性质发生变化,乡村行政体质也开始变革,乡名的更改就是这一变化的体现。
宋代乡名命名类型主要为以山水湖泊等一些自然景观命名的地理型;以一些重大事件及历史传说命名事件型;以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寓意吉祥幸福的字词命名愿景型;以当地著名的人物或系族命名人物型以及其他这几种类型。
愿景型乡名更改数量最多,除了愿景型所含有的祥瑞寓意和美好愿望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以外,就是大部分地理型乡名被愿景型乡名所取代。乡级行政官员的职能在宋朝行政变革中开始发生变化,征缴赋税,地方的治安管理,户籍的整理编制,司法诉讼等等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作为这一行政组织的执行代表,经由国家授权行驶权利,代表管理百姓的方方面面。
各个行政单位组织之间的区域性意识加强,行政性意识削弱,乡的大部分行政职权被保、里等分割,改变了许多地理型乡名存在的意义,行政职权的消失,表示区域范围的指向性也没有了意义,所以很多地理型的的乡名便被愿景型乡名取代。
2.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周礼》中记载道"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再想到乡从秦朝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存在意义,足以说明其历史研究价值,而乡名的更改就更具有他特殊的历史社会意义,乡名的重要性也随之体现。
乡名的更改,是宋朝统治变革的折射,反映了宋朝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宋朝人民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对当时生活现状的展望与期待,展现出了当时宋朝社会发展的蓬勃,人们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繁荣,是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宋朝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名字的更改,决定权还是在统治阶级的手里。对于地方基层民众来说,乡名的更改是国家政府官方的认可,是当权者对民众需求的满足和接受,是考虑民众利益的体现;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不仅在基层民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政治文化上的威信,是社会发展的共同体现。
二、文治天下
武夺天下,文治天下。就好像一锤一锤地砸出一块成色一等的玉石,要再经过细细的雕琢,才能成为一件寓意深刻,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文治不仅是君主巩固政权的有效方法,更是历朝历代繁荣盛世的必要条件。国家的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建设没有强大文化的支撑,是根本站不住脚也走不远的。
宋代能挺过三百年大限这个关卡,与它的以文为主、文治国家的政治关键是分不开的。宋代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风盛时期,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宋代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巨大活力,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流光溢彩,明丽照人。在文学、理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成绩斐然,以至于许多外国学者都认为,宋代是距离中国近现代最近的时代。一副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图》也反映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状况的富足,政治文化水平的昌盛。
1.重文轻武
宋代建立之初,宋太祖总结和吸取唐朝灭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维持宋代的长治久安推行了唯一有效的国策重文轻武來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信,通过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来达到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的目的。
从宋代乡名的更改可以看出乡名命名质量高出以往,民众文化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息息相关。宋代授官任职也多以文官优先,武官得不到重视。乡县地方官员也多由文官担任,这就限制了官员政治体系的权利,又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决策。
2."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珍贵的历史财富,延续千年屹立不倒,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创立者孔子,更是大成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是道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是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它存在在方方面面,指导着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管理原则,其思想内核深入到我们今天。
宋朝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宋太祖重视用儒家思想来进行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建立朱程理学,是儒学到宋代的发展形态。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记载,宋初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说过可"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宋代乡名的更改中,有很多命名来源于儒家思想体系中仁、义、礼、智、信、勇、恕、诚、忠、孝、悌等内容,都被冠上了儒家传统思想的内容,宣传和发扬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体现出了一种乡名雅化和儒化的趋势。
3.科举和文教发展完善
科举制度初建于隋,发展于唐,而科举到了宋代更加的丰富,各项制度不断地修改,最后完善与改进,成为历朝后代的榜样。科举制度地位大大提高,内容完善改进,考试门槛的降低也使科考人数大大提高,家境贫寒的寒门士子抱负得以施展,扩大了宋朝统治基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宋代文化教育制度也相当繁荣,在沿用唐制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教育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地方教育,发达程度超过汉、唐,加上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更加注重科技教育和武学教育,在地方设置专门的行政长官,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到北宋书院在教学和教育管理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特点,比如著名的岳麓书院。
乡名的更改也多出现了人名,有以金榜题名的科举之士命名,有以著作等身的文人志士命名,这都是宋代科举文教方面成就的体现,是宋代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满足和愿望,是宋代文化制度的繁荣发展的体现。
三、结语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谈及中国古代文化便是"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中国四大发明除造纸术以外,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是成熟推广于宋代,改变了世界的状态,对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也领先世界。
乡名更改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宋代社会文化制度的繁荣,体现了这一时期宋朝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文化教育的发展完善,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社会状态。其意义在于更好地推动社会文化建设,把握发展趋势,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效果。
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与昌盛,离不开社会文化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周礼》
《鹤林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