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刘禅大惊,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诸葛亮生前的密奏!只见上面写着10个字:“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234年,风吹过北伐的战阵,挑动着飘动的旗帜,传递着阵阵悲壮。在蜀军主帅诸葛亮的帐篷里,烛火昏黄,映照出他苍白的面庞。面对曹魏的强大,他忧心忡忡,但更加让他牵挂的是蜀汉的未来。
“主公,老臣知时不久矣……”
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他坚持挣扎,将最后的心血倾注在绢帛之上,“望主公成全,此心……”
一行潦草的字迹勉力完成了最后的叮嘱,诸葛亮的目光透过帐篷,注视着远方北伐的方向。
绢帛被小心翼翼地收入匣子,然后匣子被安置在一个角落,
静静地等待主公刘禅的发现。
诸葛亮最后的日子并不平静。在北伐的漫漫征途上,他的身体慢慢消瘦,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目光。他越是感受到生命的流逝,越是焦急于留下些什么。
终于,五丈原上,他闭上了眼睛,手中仅剩颤抖的笔在绢帛上留下简短的十字,仿佛是最后的心愿。
刘禅接到诸葛亮不幸离世的消息,整个蜀国似乎都陷入了一片哀伤。
刘禅的心被沉重的悲伤笼罩,他渴望找到诸葛亮生前留下的线索,寄托着对先父的思念。
他在诸葛亮的书房里搜寻,箱子被翻得乱七八糟。书籍、文案和匣子摆放在一旁,看上去都像是被彻底检查过一般。
然而,在一个角落,有一个小匣子似乎被遗漏了。
刘禅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掀开盖子,里面,被一块块绢帛所包裹的内容映入眼帘。
其中,一封小小的信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轻轻展开,上面写着十个字: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这简短的十个字,仿佛是先父最后的交代。
一阵沉默之后,刘禅的眼中闪过一丝迷茫。“付琬?”他自语道,心头久久难以平静。
面对这个被亲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刘禅心中充满了矛盾。蒋琬,一个年轻且并未引起他特别注意的人,竟然是诸葛亮留下的接班人。他疑惑,他纠结,他不知所措。
“蒋琬,你究竟是何方神圣?”
刘禅默默自问,却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固然无比坚定,但蒋琬这个人是否真的能够继承丞相的衣钵,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
“主公,臣觉得丞相大人定是看中了蒋琬的才干与品格,才会托孤于他。”李严谨慎地向刘禅陈情,
“不如暂时按兵不动,观察蒋琬的作为,日后自可定夺。”
刘禅深夜思考,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审慎行事,遵从诸葛亮的意愿,但也必须保持对国家的掌控。刘禅听罢,长叹一声。或许确实不应鲁莽行事,可以先观察蒋琬的才干,再做决定。于是,他决定废除丞相一职,
设立左右丞相,分散权力,以避免过于集权。
蒋琬成为了右丞相,而费祎则为左丞相,刘禅将权力分散,试图维持朝中平衡。他不再完全依赖一个丞相,而是希望通过多方面的掌控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蒋琬年仅27岁,成为右丞相,这一举动让朝中大臣们无不震惊。然而,刘禅深知,他必须在诸葛亮的继任者身上找到稳固统治的方式。
在文臣武将的辅佐下,蜀国竟然也发展了一段时间。
蒋琬展现出色才干,处理政务得心应手,朝中风生水起。
但是,时局依然复杂,北伐的计划依然没有放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琬的才干愈发凸显,他晋升为中军师,成为刘禅的重要顾问。他在朝中表现得温和而又坚定,逐渐得到了刘禅的信任。
刘禅意识到自己曾对蒋琬产生的疑虑是错误的,他开始看重蒋琬的建议,并逐渐授予他更大的责任。
蒋琬以其智慧和才能,推动了许多重要的国家政策
,尤其是在北伐的策略方面,他提出了新的物资运输方式,得到了刘禅的支持。
最终,蒋琬被正式任命为蜀汉的丞相。他以诸葛亮未竟之志为己任,一一落实着北伐的计划。蜀汉因此逐渐走向了全新的辉煌。
然而,当北伐即将成功之际,蒋琬却染上了疾病,生命迅速逝去。
刘禅无比扼腕,蜀汉再无人可以承担重任,国势渐衰,最终为晋朝所灭。
历史的进程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蒋琬与诸葛亮虽然在生前未能完成北伐大业,却为后人树立了忠诚敬业的楷模。他们的才华与牺牲永远值得铭记,而刘禅也意识到了当初猜忌的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