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是清朝入关的第三位帝王,也是大清的第四位皇帝。但是关于他的传说不少,而且都不是好名声。为何其地位不正得到太多人响应,而不是拥有正统身份与法统地位。这就要说其改革之事,触动太多的利益群体,最终导致火力集中向其开炮,他的是非也就不少。
关于其是真篡位还是假篡位,其实历史已经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仅是遗诏确定,也是因为康熙身后事的安排,更是因为大清当时需要一位铁血君王进行革新。否则大清将面临再一次的颠覆情况,这是康熙帝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所以接班人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是其选择雍正的原因。只不过这是得罪人的事,稍微操作不当就会面临众叛亲离的结局。唯有大毅力者能够成功,而诸多皇子中,皇四子礽禛就是最好的人选。
在2013年,康熙帝传位遗诏问世,直接解决这一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知道这段传位的只是历史现象,也明白雍正之位到底对不对。历史就是历史,即使掩盖一时,也不可能永久封杀。只要时机合适,总有被公开的一面。
雍正即位之谜团
为何雍正帝上位的艰难性很多,不像正统上位的其他人那样备受文武群臣的认可。这其中就有一段“传位于四子”,仅仅五个字,但是杀伤力不少。因为于与十相似,因此被视为伪造遗旨。认为是康熙传位的十四子,也就是十四阿哥。
但是事实只是是如此吗?其实并不见得。秘密立储是康熙进行的一次政治尝试,其目的就是不让九龙夺嫡伤透自己的心。为防止皇子再次为大位而大动干戈,只能进行预防与反制的措施,防止再次出现皇家惨祸。
因此立遗诏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不仅还是一式四份,防止别人篡改。而且公布之日就会明发天下,以示正统。同时使用的遗诏字迹也不是汉字,而是汉、满、蒙三种字体,这是明证规定的。同时清朝时期,“于”是这样写的“於”,这就是最大的漏洞。
其继位的合理性
这是遗诏问题,其实质还是九龙夺嫡惹的祸,可以说波及清王朝的方方面面。康熙帝可以说是雄才大略,14岁亲政扳倒鳌拜,历经12年打败吴三桂的三反叛乱,而后平定葛尔丹西北之乱,紧跟着进行收复台湾的行动,击退沙俄的远东入侵。
在文治武功方面没得说,是一位稳定清王朝扎根中原的帝王。但是其家务事却是一团糟,儿子不仅多,还都能干,这就是问题的弊端所在。九个出色的儿子进行夺位之争,甚至骨肉相残。而且众多大臣与地方势力也参与,席卷天下。
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他害怕,自己还没死就已经这样,一旦自己死去,失去掌控力的朝堂与皇子之间会变成什么样,其心理很明白。一旦失控则国家内耗,而后失去统治根基,大清就容易分裂与衰退。自己开创的局面必将面临崩盘的局面,而这时就需要一位铁腕帝王进行整合,才能镇住这样的局面。
这里太子被废是因为自己实力不行,而长子为人太狠,又没有能力。八爷党势力最大,但是根底不干净,助长贪腐势力。唯有四阿哥是自己看重的人,不仅还是孤臣,还比较低调,而且办事能力很强。同时在晚年已经就肆意为其铺路,让其延续自己的政治意志。
被污蔑仅仅只是政敌打击因为得罪之人太甚
康熙选择雍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顿吏治与贪腐问题,否则大清必将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与财政困难。而雍正上位后,确实不负众望。开始清理旧案,强力整合吏治问题。实行铁血反贪与清理蛀虫事件。并且开始进行政治改革,加强君权。为防止官僚集团的抵抗,开始进行轮班奏事与密折制度。
离间分散贪腐势力,使得反贪成功,而后进行摊丁入亩与改土归流,实现税赋一体化,减少程序负担。又对于地方进行管控,实行流官制度。他用自己的实际功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只不过不被贪腐集团所喜欢,因此也是被黑得最惨的帝王,关于他的传言也因此成型。
结语:在2013年,康熙遗诏问世:“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从这就能看出皇位的正统性。只不过其所做之事太过绝情,遭到所有失败者的痛恨。
为此对他的打击与抹黑不予余力,要知道其可是得罪所有权贵与贪官集团,属于孤军奋战。为此必定要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负担。其用一生时间进行整顿,终于是把清朝从崩溃的边缘进行稳固。从而为乾隆盛世打下良好的根底。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不过因此也把自己陷入绝境地步,不为既得利益者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