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今世界哪个国家最具有“小国寡民”的心态,
那么肯定是我们的亚洲邻居“大韩民国”无疑了
,其国人具有的超级“迷之自信”,让历史上当了上千年韩国宗主国的中国人都自叹不如。
韩国除了说孔子、孙中山等中国名人属韩国外,还屡次把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阴历新年、端午节等民俗节日向联合国“申遗”,
甚至连汉字、中国传统服侍、毛笔字等中国文化都要去“抢夺”。
这不,近期韩国“大言不惭”地又评选出了“亚洲第一战神”,这位“亚洲第一战神”一经韩国人大张旗鼓地评出,搞的日本专家都不乐意了,充满了鄙视。
而我们中国作为其昔日宗主国,
对于其评李舜臣来当“亚洲第一战神”也只能笑笑不语
。
根据李舜臣生平战绩来看,如果说是他是“朝鲜战神”还较为恰当,把他评为涵盖中国、日本、蒙古等国家的亚洲的“亚洲战神”,实则是言过其实,夸张成分居多。
李舜臣,于1545年出生于朝鲜汉城,字汝楷,其生活岁月,也就在1545年-1598年之间。
当时的明朝处于鼎盛时期,朝鲜处于朝鲜王朝中期,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附属国,每年都需要向明王朝缴纳大量供奉,以寻求明王朝庇护。
李舜臣作为名门之后,自幼喜爱舞刀弄枪和排兵布阵,但多次参加朝鲜武举均未能如愿,直到1576年,已经32岁的李舜臣,才以丙科四位的成绩的武科得中,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军事生涯,曾任职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三道水军辖制使等职务。
在他的领导下,朝鲜水师焕然一新,虽然不能跟大明水师精锐相比,但也训练有素、武备齐整。
既然是评选“战神”,
那么就来了解一下李舜臣参与的三场“出名之战”,看看韩国人是不是又在“吹牛皮”。
李舜臣出名第一战——闲山岛海战。
16世纪后半叶,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日本的统一,而后雄心勃勃的他,制定了对外征服的策略。
在他的计划中,先是征服朝鲜半岛作为远征基地,然后以此为踏板,占领中国,最终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1592年,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水军在大将胁坂安治的带领下,派遣大量舰船入侵朝鲜,“壬辰倭乱”正式爆发。
胁坂安治为了尽快击溃朝鲜王朝的水师,在巨济岛集结,积极寻求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欲要一战击溃朝鲜水师,解除朝鲜的海防。
此时,日军由于多年在朝鲜沿海的经营,掌握着朝鲜附近水域的制海权,且水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炮火猛烈,反观朝鲜,在战船数量、水军人员和火力配置上均不占优势。
特别是日本常年对朝鲜的袭扰行动,使得朝鲜水师损失惨重,此时如果与日军硬撼,朝鲜水师显然不占任何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的李舜臣,想取得对日本水军的胜利,就必须借助地势和谋略取胜,于是,
李舜臣选择在水深开阔,便于设伏的闲山岛附近水域,准备打一场歼灭战。
7月6日,李舜臣联合全罗道舰队和庆尚道部分舰队后,把联合舰队开赴唐浦附近水域,并派出机动小股舰队,把胁坂安治在巨济岛附近集结的日本舰队引诱到闲山岛附近海域。
之后,
李舜臣的朝鲜水军主力和日本水军正式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海战
。
战斗打了整整一天,海面上到处是隆隆的炮声,被摧毁并燃烧的船只火光冲天,双方各不退让。
终于,日舰被朝鲜水师摧毁了多达59艘后,胁坂安治意识到了自己有被围歼的危险,随即开始命令剩余舰船突围撤退。
至此,闲山岛海战以朝鲜水师大胜而结束,但局部胜利并不足以改变朝鲜海域被日本水军掌控的局势,朝鲜只是获得了暂时的安全。
但此战的战果却被朝鲜人无限放大,
宣称李舜臣“击毁日本舰队大船36艘,中船24艘,小船13艘,击破63艘”
,战果被严重夸大,也不知道韩国人的“迷之自信”是不是源于历史。
不过闲山岛海战的胜利,除了日本将领胁坂安治过于轻敌、贪功冒进,急于求成以外,也确实证明了李舜臣优秀的指挥才能。
鸣梁海战,李舜臣临危受命,率败退残兵击毙日将来岛通总。
1597年,因李舜臣有违逆朝鲜宣祖之举,再加上朝鲜宣祖中了日本人的反间计,致使朝鲜宣祖对李舜臣心存不满,随即下诏,把李舜臣从三道水军统制使的位置,贬谪成为一名普通水兵。
自从李舜臣被革职后,朝鲜水师因没有李舜臣的坐镇而屡遭败绩,特别是同年8月,朝鲜水师在漆川梁海战中大败,
使得朝鲜全罗道暴露在日军水陆两军面前
。
9月,朝鲜全罗道先后丢失南原城、黄石城,甚至连全罗道首府全州也遭日军攻陷。
此时,朝鲜王朝已经无力组织大规模的水师舰队,甚至做好了撤销水师的准备。
关键时刻,刚刚官复原职的李舜臣力排众议,当即上书朝鲜朝廷,其中有一句话让朝鲜满朝文武振聋发聩:
“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贼不敢辱我矣!”
在李舜臣的慷慨陈词下,朝鲜水师得以保全。
但朝鲜水师连续被日军重创,此时也已经举步维艰,李舜臣勉强凑齐了十二艘舰船准备伺机拒敌,其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10月26日,李舜臣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准备再次利用地势之利袭击日舰,毅然把日军将领藤堂高虎所率舰队引到鸣梁峡,鸣梁海战正式打响。
战斗中,即便有全罗右水使金亿秋等将领临阵退缩,李舜臣也毫不惧怕,让舵手开足马力迎上日军,
“余促橹突前,乱放‘地’,‘玄’各样铳筒,发如风雷”
。
最终,因为李舜臣的水师占据地势及声势之利,一阵猛攻下来,击毙了日本大名来岛通总和将领萱野又四郎正阴,并击毁日舰数十艘,惊退日军水军。
但在战后,李舜臣以
“水势极险,势亦孤危”
为由,主动退守至唐笥岛,而后再次后撤至更远的七山海、外岛等地,可以说是“虽胜犹败”,主动放弃了前沿阵地,把朝鲜水师的基地在打胜仗后主动“奉送”给日军。
但鸣梁海战的胜利,使得朝鲜水师得以残存,还大大提振了朝鲜王朝多次对日作战战败的萎靡士气,为后面的露梁海战增加了一分胜算。
通过以上了解,我们可以看出,李舜臣带领的朝鲜水师就算取得一些胜利,也都是一些局部性的战斗,根本不足以改变朝鲜被日军侵略的局势,日本水军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朝鲜其实这时已经是危如蛋卵。
这样的战绩李舜臣顶多算是“制胜一地”的良将,但于“决战千里”的“战神”还有不少差距。
韩国人将李舜臣推向“亚洲第一战神”的主要原因,就是李舜臣多次率领海军与日本海军作战,并取得了多场胜利。
其中最让韩国人感到自豪的,是李舜臣参与的“露梁海战”,他们认为这是最能代表李舜臣军事才能的战役。
但抛去韩国人漫无目的地吹捧“谈资”,根据诸多史料显示,“露梁海战”其实根本不是当时的朝鲜人作为主力打的,而是中国的大明王朝水师和日本海军,在朝鲜的露梁海峡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李舜臣充其量只是个边军配角。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一谈,被韩国人极度吹捧的李舜臣“露梁海战”。
前文已介绍过,日本在明朝万历年间大举进攻朝鲜,妄图占领朝鲜。
而此时日本最高统帅丰臣秀吉的真正目标,其实不是朝鲜,而是把朝鲜当作跳板,进而征服中国,侵略朝鲜不过是丰臣秀吉制定的“借道入明”的步骤之一。
是以早在1592年时,日本已连续攻占朝鲜的汉城、开城和平壤等大城,朝鲜离灭国也仅剩一步之遥。
作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朝鲜国王只能向明朝求援。
而大明朝廷也对日本丰臣秀吉的狼子野心心知肚明,明王朝经过短暂的朝议后,以“关白之图朝鲜,其意在中国”为由,随即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抵御“倭寇”。
随后收复被日军占领的朝鲜重城平壤、开城、汉城等城市,把日军驱赶到朝鲜南部诸岛,日本被迫停战议和。
但时隔不到五年,
日本自觉元气恢复,再次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次战役日军准备也是十分充分,战况异常激烈,以明朝军队为主的中朝联军损失惨重,但最终在双方经过东南会战后,中朝联军把日本侵略军活动范围压缩在顺天、泗川、南海一带。
待到十月份关白丰臣秀吉病死的消息传来,日侵略军迫于日本国内局势动荡,不得已开始全线撤退。
日军的撤离情报,很快被大明水师提督陈璘获悉,之后立即和副将邓子龙、游击将军马文焕以及朝鲜水师辖制李舜臣,制定了拦截围歼计划,力图最大程度消灭日本有生力量。
1598年11月,眼看日军毫无战意,仓皇出逃,陈璘立即命令邓子龙、马文焕、李舜臣等中朝将领,把数百艘的战舰分散于忠清、全罗、庆尚等各个海口伺机而动。
此时明朝投入兵力在4.5万人左右,其中水师兵力1.3万人,各类战舰500余艘,且以大中型战舰为主,实力雄厚,并装备了射程远、威力大的佛郎机、虎蹲炮等,
明军火炮最远射程可达3000米,而日军火炮射程只有100-200米。
朝鲜水师虽然兵力多达4.8万人,除了李舜臣有一支“龟船”舰队可堪大用外,其余战船吨位小,装备武器差,但朝鲜水师在李舜臣的领导下,训练有素,实力也不可小觑。
日军虽拥有超过千艘舰船,
但以吨位小、防御力差的关船居多,舰船性能较差,多装备有铳、枪、弓矢、倭刀等武器。
在充分了解彼此实力的基础上,陈璘在左水营建立水军基地,并作为自己的指挥行营,命令中朝水师主力前出左水营、猡老岛以东水域,并派一部分水师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夺取露梁海峡的控制权,并派快舰监视日军其他各地动向。
陈璘这样的部署,无疑截断了日将小西行长所率的第三军退路。
11月11日,日军开始全线撤退,龟缩在顺天的日军第二军首先撤退,泗川、南海、固城等地日军接续而行,分别集结于巨济岛海域,准备渡洋回日。
但当11日清晨,日军先遣部队刚行驶到光阳湾,就遭到了事先埋伏好的中朝水师迎头痛击。
直到这时,日军才直到自己的后撤退路被中朝水师截断,已经陷入了名将陈璘指挥的中朝水师的包围之中。
日将小西行长几次组织冲锋舰队连续冲击中朝水师,均被中朝联军击退,不得已,小西行长只得向驻泗川、新城的日军第五军主力求援。
日军第五军主帅岛津义弘在接到小西行长的紧急求援后,立即指挥第五军主力趁着月色向露梁海峡疾驰,并在中途与南海来援的宗义智部联合。
此时,日军这支来源舰队有兵力超过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一旦与小西行长的第二军舰队形成里外夹击之势,对中朝水师联军非常不利。
明将陈璘、李舜臣等人获悉日军援军动向后,正中其意,立即制定了在露梁海以西海域包围、歼灭日军救援之敌的计划,露梁海战正式打响。
随即,陈璘让老将邓子龙带兵千人,乘巨船3艘为前锋,令其埋伏于露梁海北侧,伺机在来源日军侧后发起攻击,阻其退路。
以李舜臣所率朝鲜水师为右路军,命其舰队进驻到南海的观音浦位置,伺机配合明军主力夹击日军。
而陈璘则带领明朝水师主力作为左路军,在竹岛和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日军,其他两路军协助左路军歼灭日军来源之敌。
19日丑时,岛津义弘所率500余艘舰船进入露梁海中朝联军预伏水域,随即遭到负责正面拦截的明朝水师主力袭击,掉头向北又遭到老将邓子龙阻击。
最终岛津义弘的舰队被联军三面合围在露梁海,总攻开始。
大明水师仗着火炮射程优势,连续发射炮弹向日舰轰击,不少日舰都被击穿而沉没。
70岁的明朝老将邓子龙更是一马当先,亲自身先士卒带领300士兵跃上敌船与日军肉搏,杀敌无数,最终因为自己的舰船被己方误击,被日寇合围战死。
此时,李舜臣带领的朝鲜水师,也开始配合明军水师主力发起对日舰的猛攻,直打的日舰火光冲天,大部分日舰被焚毁,那些跳水逃生的日军登岸后,也被早就等待在陆地上的明军截杀,日舰损失惨重,岛津义弘勉强带着数百艘舰船突围溃逃。
李舜臣立即带领朝鲜水师追击日军,
并在观音浦与日军再次缠斗,以方便大明水师赶来围歼。
不多时,陈璘率领的大明水师主力赶到,用虎蹲炮连续轰击日舰,直打的日军溃不成军。
混乱中,李舜臣被日军的火绳枪击中胸口,生命垂危,但他仍命令治下不得发丧,继续配合明军追击日军,日军再次被烧毁200余艘舰船。
最终,在中朝联军一日一夜的追击下,岛津义弘只带100多艘日舰得以逃生,而第二军的小西行长也趁乱逃脱。
至此,
露梁海战结束,以大明水师为主的中朝联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日本元气大伤,200余年无力再次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与中国维持了两个多世纪的大体和平,是一场足以扭转乾坤的大型战役。
从露梁海战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露梁海战的主力并不是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师,而是由陈璘、邓子龙等人率领的明朝军队,这场战役的总指挥也是明朝水师提督陈璘。
李舜臣在这场战斗中,也就是起到辅助和向导的作用。
所以说,韩国人搞出来这个“亚洲第一战神”只是自娱自乐罢了,李舜臣这样的战绩,放眼整个亚洲历史,估计连前20位都难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