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被“遗忘”的河南:宋朝之后,帝王为何都不再定都于此?
迪丽瓦拉
2025-07-27 03:32:54
0

在神州大地上,古都城向来都不是什么“稀奇”事物。从北国雪原到南岭滩边,从东方平原到西方高原,伴随着无数或大或小的政权的兴衰,“古都”成为了许多城市的头衔。即便是一听就很有历史沧桑感的“多朝古都”,在这片土地上都有好几个。不过在这些古都中,有一片古都陷入了一种奇妙的“规律”——北宋以后,以古都而闻名天下的河南一带再无“国家心脏”。

一、 河南,曾汇聚天下目光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上史有记载的都城多达217座。而历代出现过的各种政权却远不止217个。因而一些城市,幸运地成了多朝古都。其中最著名的几座,便是南京、北京、西安、洛阳和开封。

后二者,即洛阳和开封,如今都在河南省境内。但河南的古都并非仅是如此。在这里,还有因甲骨文而名动天下的安阳,以及被今人“遗忘”而曾被殷商、春秋战国时郑国和韩国人珍视的都城郑州。

作为国家或政权的政治中心,乃至经济和文化中心,河南曾经无疑汇聚了天下目光。殷商在上天的“指引”下定都于此,周人将根基深扎于此,唯一的女帝武则天对此地格外偏爱,堪称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巅峰的北宋亦将这里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若要在神州大地上再找出这么一处千古福地,那还真不是件易事。

二、 河南,曾失去帝王青睐

诚然,在河南被帝王们青睐时,这里是繁华的国家核心。但河南却也不总是得到人们的看好。尤其是在北宋以后,河南甚至再也没能坐落某一主要政权的都城。

南宋时,原北宋都城汴京长期以陪都的身份处于金人的控制之下。元代,国家的都城从东北一路南迁,但也止于北京,未及河南。明代,朱元璋曾想要将都城迁出南京,备选地也只有西安,而无洛阳或开封。清代,入关后的清军也是直奔北京,对河南的一众古都“不闻不问”。

相比于曾经的热闹,被帝王们日益“遗忘”的河南虽仍旧是古都汇聚之地,但在神州大地上的影响力早已不复当初。北京把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坐得稳如泰山。南方的经济地位也是雷打不动。“独留”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河南,在其中尴尬地难以发声。

三、 都城的必备因素与河南的利弊

如今有句流传很广的玩笑话,“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不是我”。这话对于“失去”了帝王青眼的河南来说其实不太适用。因为不继续选择河南的古都作为都城,并不是古代帝王们的不妥,也不是河南自身的不当。这无关尴尬,而关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国家或政权的核心,都城的选址向来都是关涉多方面的国家大事。在早期社会,囿于生产力的限制,都城的选址往往优先与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着都城选址。利于耕种、获取用水和食物,这便是安阳、郑州等地最初得到殷商人青睐的重要原因。

后来,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文化因素对都城选址的影响力随之上升。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等时局较为动荡的时期,都城往往被选择为国土的居中地带。譬如洛阳,位置居中,还是交通枢纽。其位置不仅便利抵御外敌,更利于统治四方,对周代能延续数百年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同时,在经济整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都城的选址还与经济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就不仅是考虑到了故地人和的因素,更考虑到了当时洛阳一带的经济优势。西汉已在关中一带扎根百年。当地人口稠密而自然资源开发逼近红线。相比之下,东边的洛阳物产更丰富、充足,发展空间更大,更适合肩负起国都这一重任。

此外,传统的风水也对我国古代的都城选址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体现在都城上的风水并不是单纯而抽象的“天人合一”一类的概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是古人落到实处的一种生态观的体现。洛阳、开封等地能成为多朝古都,也正是因为其在不短的时间内都能实现古人需要的这类协调。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洛阳、开封等地的都城地位被南京、北京相继取代。对河南境内的古都城们而言,随着国家疆域的拓展,他们不再是国家地理环境上的中心,至少不再是最利于沟通全国的枢纽(尤其是在大运河遭到战争破坏以后)。

且伴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河南物产丰富也不再是一个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洛阳、开封这些古都,甚至陷入与曾经的关中地区一样的境地——自然开发过度。

因而在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在统治者考量了各地的政治、军事等优劣后,河南境内的古都尽管历史悠久,却没能得到他们的垂青。不过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河南也仍旧在竭尽所能地继续发光发热,贡献着我们不可或缺的河南力量。

参考资料:

[1]王军. 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长安、洛阳的兴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2]汤菲.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J].绿色科技,2014(01):73-75.

[3]胡智行,吴晓,刘佳. 区位择优律之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特征浅析

[4]韩隆福,刘平政.论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和迁都[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45-49.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西... 西夏是一个盛极一时的王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非常发达。西夏的繁荣,得益于历代皇帝的智慧,他们审时...
清朝公主远嫁和亲,被驸马圈养至... “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封建父权社会当中,因为担心女性成长得比男性更为强大,男性不仅不允许女性读书写...
原创 龙... 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
原创 清...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明月空悬待君王。——《宫怨》 这首诗是诗人王昌龄一...
原创 这... 但凡是历史上的皇帝陵墓,一般都是被修筑得金碧辉煌,而且安保系数也特别高。古人为了防止盗墓贼偷取墓冢里...
原创 清...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距离如今的岁月,也才过了百年而已,众所周知,满清属于少族入关...
原创 晚... 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项羽听说刘邦攻取咸阳后便想在关中称王,十分的恼怒。在谋臣范增的建议下,项羽在鸿门设...
原创 隋... 在隋唐这一过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争先夺后,所以说,隋唐多出英雄好汉,这话的确不假。 今天学...
原创 这... 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面,有很多具有传奇经历的人,这些人或者为战场上的宿将,有或者是为大众谋福利的知识分...
原创 清... 努尔哈赤能成就帝业离不开功臣的帮助,当然,除了这些功臣之外,他的后宫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比如努尔...
原创 永... 满洲子弟没入关之前,是风餐露宿的游牧民族,马上功夫很是了得,也正是凭借着强悍的骑兵,清朝得以入主中原...
中外专家学者聚焦吐鲁番 探讨景... 中新社新疆吐鲁番10月19日电 为期4天的“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景教研究新进展”19日在新疆吐鲁...
原创 清... 漂亮的外表能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机遇,但也容易产生许多无妄之灾。美貌也许能让我们走捷径,但是如果过分...
原创 蜀... 有人说蜀汉政权本可以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却因为诸葛亮错杀了三名虎将,从而错过了机会,那么问题来了,这...
原创 大... 末代皇帝溥仪虽然曾是皇帝,但是建国后他只是一个中国公民,也要去办理户口本。当时工作人员问他家庭住址的...
原创 美... 从世界历史来看,让全世界至今感到无比可惜,以及无比怀念的就是苏联的解体。这么一个伟大的世界超级大国,...
原创 溥... 1908年12月,慈禧太后在北平病逝。临终之际,她毒死了光绪皇帝,并将载沣之子溥仪立作储君。就这样,...
原创 他... 1949年,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腾海清被任命为第一任军长,康志强被任命为第...
原创 长...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从这句俗语中我们都能体会到当年红军长征中的种种艰难,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原创 亦... 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二十九日,平壤城外的乾伏山上剑光如雪、刀戟森列。一位白发长髯的使者仅带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