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许多的地名,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几个木板上,发现了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左右中国最早的地图,上面记载了上邽一带嘉陵江水系和附近的地名。从先秦禹贡置九州开始,到春秋战国设郡县,秦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最后汉朝基本上确立了州、郡、县三级政区这样一个行政地理框架,以后各朝各代的行政制度都是在这个体系下的延伸与变革,许多的地名也是在这个阶段陆续生成和完善了。在历史发展的滚滚长河中,一些地名被完整地继承下来,有些则被改变了,还有的被淘汰了。
最早的地图上有河流和地名
现在大家经常抱怨说,如今的有些地名,缺失了古代的优雅意趣,没有文化,比较渣土,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些感到迷惑的事情:州,明明是一个(大区)的通名,为什么一些城市地名中还带着个州字?而省级单位,除了贵州省,都避开了州;虽然一些地名中含有县字,但没有看见哪个地名中带郡字的?下面,就这些历史现象,简单聊一下地名来源和沿革变化,以及对我们今天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级政区制
中国从汉开始,总体上是实行三级政区管理制,即州、郡、县。虽然唐宋金元明清搞得有点复杂,不过最后还是回归了正朔。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都是省、地、市三级行政区,如今又改为了省、市、区县,但还是保留了传统的三级政区制。
用网上2010年左右的数据分析,今天大约存在省级行政单位34个,市级371个,区县级单位2823个。省市数量比是10.9,市区县比为7.6,这个结构和汉魏晋时期的州郡县三级政区结构基本上吻合。参考西晋末年的数据,当时有21个州,173个郡国,1232个县。州郡比是8.2,郡县比7.1,比例数值也是很接近今天的数据。而州郡县的数量变化增加了两倍左右,考虑到一千多年来,特别是唐元清几个朝代,国土有所增加,这些增加也是合理的,但结构比例却比较稳定,没有明显变化。
现在市一级的地名中带州字的,不考虑自治州,大概有354个市级城市名称带州。其中,浙江最多,有44个,然后是江苏42个,福建35,江西29,广东28,广西25,湖南22,安徽21,山西20。这个结果有点意思,大量的州名集中出现在南方,特别是江南吴楚之地和华南,一定是有历史原因的。
区县地名中出现州字就很少了,只有19个,而且南北分布没有特别差异,比较有名的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宣城市的宣州区,甘肃省天水市的秦州区、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甘州区、酒泉市的肃州区和瓜州县,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平顶山市的汝州市、南阳市的邓州市等。
千百年的实践说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面积都非常庞大的国家,三级管理结构比较合适。中央直接管理20-50个州,相对还容易;如果是两级制度,中央就需要面对200-400个地方郡守,可能非常累,或者工作又会流于形式;而超过三级的多级结构,信息传递链路太长,容易导致层层管理虚化不透明,许多基层事物都无法及时准确上传下达。这也是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基本行政结构,比如美国的州郡市(有翻译为州县市)三级,州的数量也维持在50个。
最早的地名
最早出现在远古传说中的地名,是两个大名鼎鼎的地方:涿鹿和阪泉,大约有4千年的历史了。当时还没有行政地理的概念,地名仅仅是为了记录人类活动的地方。即使这样,也显出了远古华夏族非常高超的语言表达智慧:一群在水边行走的鹿、和高低起伏山崖里涌现的泉水。这本身就是一幅幅美好的风景画,再融入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联盟争斗,就很容易让后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了。
涿鹿之战
古人很早就在地名的命名上,遵循自然规律,逐步总结出了一些科学系统的方法,提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名从主人“、和”上平为原,下平曰隰“等命名规律,一直影响到今天。所以,我们今天看见晋阳,咸阳、洛阳、岳阳、太原、淮阴、江阴、华阴等这些古老的地名,就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中国地名中带‘隰’的,现在只有山西的隰县了。为什么‘山南水北为阳’,大家可以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古人的观察力和逻辑总结能力都是相当强的。
州郡县的产生
最早的州,是先秦《禹贡》提出的,参考了大禹治水对四方国土的勘察情况,率先把天下分为九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冀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虽然这九州是根据自然地理进行划分,还不具备行政地理的概念,却在悄然间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大体轮廓,为中国的大一统提供了一个最直观朴素的信念,代代相传,维系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基因。后世也用九州指称中国了。
禹贡九州
郡和县的出现则稍晚见于西周,当时县比郡还大。“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一直到了春秋时期,才有了可信的记载。东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大肆扩张,约公元前730年左右,楚武王通过武力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小国,就是权国。他把权国降级为权县,好让倒霉的权国君做一个小小的县伊(县长)。故权县被称为中国第一县。《史记》又记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邽县、杜县、郑县这是秦国最早的县了。后来,各国也通过设县来分封贵族。到商鞅变法之时,秦国一下子就设县31个!根据徐少华教授的研究,春秋楚国也设置了30个县,包括权、勋、上庸、巢、钟离,湖阳等楚国最早的一批县名。
有关郡的出现没有县那样有清晰的记载。《国语》描述了晋文公流亡到秦国时说的话:”君实有郡县。“,简单一句话,就被解释为晋国是第一个设郡的诸侯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还记载了”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这是发生在春秋末年的故事。有人认为,郡通军,郡源于早期的军兵概念。直到战国时期,郡的记载才慢慢明确丰富了。比如赵武灵王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而燕国拥有上谷、渔阳郡,魏国在秦国边界设置了河西和上郡,这些都是历史上最古老的郡了。
郡县的地方官都是国君任命的。随着扩张掠夺来的新土地不断增加,那些靠近国都、条件好的地方,就设为县,而偏远荒凉的地方,就置为郡。由于偏穷落后又远离政治经济核心区,即便是这些郡的面积比县大很多,也没有人愿意去居住就职。 《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打了胜仗,公卿等高官员可以奖励封县,而中级官员只能封郡。也说明了县的地位远在郡之上。
进入战国后,七雄的国土面积越来越大,郡县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原来的扁平化松散管理方式,就不再适合时代激烈的动荡变化。另外,各国的公卿士大夫也越来越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官多了,而这些官员都需要有事情做。解决手段就是继续掠夺更多的郡县,当然也有不需要征战的方法,那就是把郡划分成几个县,分配给官员去管理,问题不就解决了。
就这样,慢慢地演变出来郡管县这样的二级政区制。虽然还没有看见史书上有明确记载,谁在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了郡管县?不过,这个过程发生在战国时期,相信是得到了公认。战国时代萌芽的郡县管理模式,为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打下的基础!
秦朝郡县二级制开启中央集权制
秦朝统一六国后,不感兴趣传统周朝的分封制,而是大力推行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在历史上,秦朝首次系统地建立了郡县二级政区管理制,中国从此结束了夏商周以来的封建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制时代。
广沃的国土上,设置了36郡,后期又陆续增加到50个左右,还有800多个县,这时候的郡县比为16。
秦朝48郡
秦朝的郡名,有些承袭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比如上谷、渔阳、右北平等;有一些是新析置的,如胶东、东海等;另外随领土扩张也新置了一些,如闽中、桂林、南海、象郡;秦朝还沿用原来的一些国名和族名为郡名,比如齐、陈、代、巴、蜀等;与水相关的郡名有三川、泗水、九江、河东、河内等;与山有关的有衡山、恒山、会稽、陇西;和海有关的东海、南海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地名。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则是县令(大县)或者县长(小县)。
一些郡名保留至今,如汉中、邯郸、巨鹿、上党、太原、陇西、九原、南阳、广阳、泗水、临淄、琅琊、长沙、桂林等;一些消失了的郡名,如上郡、北地、三川、恒山、颖川、东郡、南郡、陈郡、衡山、象郡等;还有一些虽然消失了,但融入到了当地的历史传承之中,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遗产,如蜀郡、河东、河内、会稽等;也有一些名字或者地方有变动的,如砀郡(砀山)、九江(安徽寿县)、南海(广东番禺)等等。
可以看出,这些郡的名称,总体上用词生动灵活,富于情感交触,表现精炼而饱满,反应了当时人们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精神追求,即使今天我们后人读起来,还能够深深体会到当时的社会文化与美学。
西汉创建监察刺史州
汉武帝在元封五年,西汉设置了十三个监察部,也称刺史州,对全国各地进行分区监刺察视,同时在长安京畿成立一个司隶校尉,对都城一带的官员实施检察,形成了有14个刺史州部这样一个中央直辖的监察机构,朝廷委派一些低级官员,定期前往刺史州,刺查各郡县的官员情况,回来给汉武帝汇报,刺史州没有固定的治所,所以不负责地方郡县的管理工作。
这些刺史州,有九个直接源自《禹贡》,他们是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冀州,荆州,扬州,益州(梁),凉州(雍),其中,把梁改益,雍改凉。根据《职方》又新析置两个州:幽州和平州。同时,在南北方还新增加了两个州,即朔方和交趾。
西汉14刺史州
州名很简单,一般是取一个字,大致概括区域的一些历史地理特征即可,没有太多的文学艺术考虑。这种州的命名方式也被后世继承了。所以,传统的郡县名比州名要好听很多,这个现象是受汉武帝影响的。
到汉平帝时候,西汉共有郡国103,县1587。州郡比是7.4,郡县比是15.4,这个数据和秦朝差不多。西汉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分封了一大批同姓王,封邑叫国,实和郡相当。
西汉出现了一批新的郡名,如右扶风、左冯翊、弘农、陈留、汝南、江夏、庐江、山阳、定陶、沛郡、清河、魏郡、渤海、平原、济南、泰山、北海、丹阳、豫章、汉中、广汉、金城、天水、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玄莵、郁林、苍梧、合浦、中山国、河间国、高密国、淮阳国、广陵国、六安国等今天还非常亲切熟悉的一些地名,他们优美动听,又富于文学范。
州郡县三级政区在东汉末正式建立
东汉末期,由于各地经常出现了动乱,中央需要加强对地方军民的管理,监察刺史州就有了固定的治所,于是州就逐渐成为了郡的上一级机构,也是地方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至此,州郡县三级制就算拉开帷幕了。
东汉把朔方刺史部合并到了并州刺史部,然后明确司隶校尉部和州同级,这十三部就正式演变成为了国家一级行政区,州也成为一级政区的通名。下面是东汉13州最早的州和治所:
司隶校尉部,治都城洛阳 (河南洛阳)
豫州刺史部,治沛国谯县(安徽亳州谯城区)
兖州刺史部,治山阳郡昌邑县(山东巨野昌邑镇)
冀州刺史部,治常山国高邑县(河北石家庄高邑县)
徐州刺史部,治东海郡郯县(山东临沂郯城区)
青州刺史部,治齐国临淄县(山东淄博临淄区)
荆州刺史部,治武陵郡汉寿县(湖南常德汉寿县)
扬州刺史部,治九江郡厉阳县(安徽和县历阳镇?)
益州刺史部,治广汉郡洛县(四川广汉雒城)
凉州刺史部,治汉阳郡陇县(甘肃张家川)
并州刺史部,治太原郡晋阳县(山西太原)
幽州刺史部,治广阳郡蓟县(北京宣武)
交州刺史部,治交趾郡?龙?编?县?(越南河内)
东汉刺史州
东汉的郡国基本与西汉保持一致,仅新添了少数几个郡国,如彭城国(徐州)、吴郡(苏州)等。另外,广陵国改名为广陵郡,临淮郡改名下邳国。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政区
西晋晋武帝在太康初设了19个州,173个郡国,1232个县。
十九个州是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并州、雍州、凉州、秦州、梁州、益州、宁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西晋19州
西晋末年,又从扬州、荆州分析出了江州,后又分析荆州、江州八郡置为湘州。这样,西晋共有21个州。州郡比为8.2,郡县比为7.1。这些比值和现代的数据比较吻合了,特别是郡县比7.1,远远小于秦汉时期的16,更接近10。说明经过秦汉两代,政区制度趋向成熟。
西晋还新置了一些郡,比如荥阳、汲郡、濮阳、济北、范阳、昌黎、北平、阴平、涪陵、巴东、汶山,云南、东莞(不是深圳边上那个东莞啊)、襄阳、上庸、衡阳、宣城、淮南、吴兴、鄱阳、庐陵等地方。
隋朝州县二级制政区
隋杨统一后,隋文帝杨坚有感于当时南北朝在政区管理上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比如北周灭齐后,有州211、郡580,而南朝陈灭亡时,也有州42、郡190,于是他决定合并精简南北朝的州郡县,最后了废除州一级的行政机构,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制。
最后的结果是,并存州郡190个?,县1255,郡县比为6.6,比西晋还低。后来隋炀帝又玩花样改成了郡县二级制,但还是换汤不换药。
隋朝重新实施二级政区制,为唐朝的大刀阔斧变革政区和地名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二级制是不太优化的结构,所以从唐宋以后又陆续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政区结构就愈发复杂混乱,虽然核心仍然是围绕三级制展开的。传统的郡县地名,就不断在这些变革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唐朝州县二级制政区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州县二级制,但唐朝疆土扩充太多,新的州府补充太快,原来的名字不够用,于是就开始了大幅度的州名改革。这个改变对后世地名的影响非常之大,我们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动。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一共有州府331,县1528个,州县比是4.6。不像隋朝,可能还直接继承了一些郡名,唐朝几乎是放弃了原来的郡名,重起炉灶命名了一系列的州名。中国地名在唐朝,一下子就多出了近300个州名,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地名沿革,造成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地名中,有大量带州字通名的地名。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按照前面是原来郡名,后面是新的州名方式,简单罗列比对如下:
扶风岐州、冯翊同州、朔方夏州、荥阳郑州、颖川许州、汝阴颖州、淮阳陈州、谯郡亳州、陈留汴州、彭城徐州、济南齐州、北海青州、鲁郡兖州、琅琊沂州,弘农虢州和?陕州、汝?南蔡?州?、钟?离濠州、巨鹿?邢州?、上?谷?易?州?、信?都?冀州?、平原??德州?、南?郡??荆州?、南阳?邓?州?、汉中??梁?州?、金城?兰州?、武威?凉?州?、敦煌?沙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天?水?秦州?、广陵?扬州?、吴?郡?苏州?、会?稽越?州?、余杭?杭州?、江夏?鄂州?、豫章?洪州?、新安?歙州、永嘉温州、南海广州、苍梧梧州。
可以明显的看到,唐朝的州名,遵循一个字原则,使得这些名字在文字上,多少都有些单薄乏力,和秦汉时期表达丰富的郡名相比较,就缺乏了原来的书卷气和诗情画意了。
比如朔方和夏州、琅琊和沂州、巨鹿?与?邢州、荥阳与郑州、广陵?和?扬州、余杭?和??杭州、会?稽?和?越?州?,张掖?与?甘?州?,天水?和?秦州?,是不是?感觉?原来?的两个?字郡?名?比唐朝的?单?字?州?名?好听?很多?。当然,也有个别改名不错的,比如,新安改歙州,比?现在?的黄山?改名好?太多了,可惜?是少数。
今天大家都不喜欢汝南改名叫驻马店。其实,早在唐朝,因为春秋时期这里属于蔡国,就被改称蔡州了,已经没有原来汝南那样文雅了。
总之,在文学高度繁荣发达的唐朝,其地名改制和政区管理有不妥之处,把秦汉以来美好而又简单的地理沿革给破坏了,带来了混乱与复杂,原来那些简单优雅的感觉都不少被废弃了,这和大唐文化高峰有点违和。
儒雅的郡在唐朝消失了
除了唐朝在乾元年间又短暂恢复了16年的郡县制,郡这个政区单位,就彻底告别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因为郡政区消失,大量的郡名又都被新的州名取代,某某郡的叫法在生活中已经不存在了,郡字也就随着时光被遗忘了。今天,只有在一些历史故事中,才能够听到古代的郡了。
而唐朝设置的300多个州,后来都下调为市县区级行政单位,但这些地名还不断被使用,就造成了今天带州的地名比较常见这样一个现象。
晚唐的政区变化
唐朝把三都(长安、洛阳,太原)所在的雍、洛、并三州升为府,开始了府州并存,置15个类似汉刺史的道,边境置节度使以防御胡夷,同时在一些边区设置羁麼府州。政区管理开始走向复杂化。
唐自安史之乱后,又实际形成了方镇、州,县三级制。宪宗元和二年,”总计天下方镇48,州府295,县1453。“镇州比6.1,州县比4.9。
每个镇置一个节度使,几个方镇又属于一个道,大约有11个道。中间层级的州,在重要地区,就升级为府,边境安放蛮夷降卒的地方就叫受降城。和节度使平级的还有防御史,观察史,经略史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繁杂的设置,一直影响了后续多个朝代。
唐以后各朝代的政区制
北宋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制度。路相当于唐朝的道,但介于监察和行政之间,也不等于完全一级的行政区,故权力还没有魏晋时期的州刺史大。路有三个长官,分别是管理财政行政的转运史、长管军事的安抚史,和负责司法监察的提点刑狱。每一个长官的权力有限,所以许多事物,州长官又可以直达中央。军辖县则隶于路,不辖县则属于州。监负责各类生产活动监管,比如,矿冶、铸钱、煮盐、制茶以及牧马等产业。反映出宋代商业比较发达,管理向复杂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宋史 地理志》载,宣和四年,北宋政区划分为"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监六十三,县一千二百三十四”,出现了开封府(汴州)、大名府(魏州)、成都府、江宁府等大家比较熟悉的宋代州府。路府州比11,州县比4.3。 谭其骧教授认为,总的来说,“北宋是处于二、三级之间的制度。”
金朝的地方政区基本上采取宋制,只是把州长官拆分为节镇州,防御州,和刺史州三类。具体划分则更加细碎化了。
元朝开始了行省的概念,其时“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省路比为15.4,路府州比是2.1,州县比2.9,感觉元朝的州县管理效率不高。 另外,元朝也不是完全执行省、路、府州、县这样的管理结构,府有散府,州也有直隶州和散州,行政链路变异很多,说明当时的政区管理是相当的复杂。
元朝的11个中书行省分别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征东行省。现代的省名,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了。
明朝初以元制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统郡县,后来,改行中书省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直隶二(京师、南京)取代中书省,统称两京十三省。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除了南北两直隶省,其他的都和今天的省份名一致了。到这个时候,中国的政区基本上是稳定下来了。
布政使司之下仍然承元制,辖府(路)、州、县。万历后期,全国有15个省,159府,20直隶州,235散州,1169个县。省府(路)比10.6,府路州比1.6,州县比4.6。明朝的府州县只领民事,另外置卫、所以领军户,分隶于都指挥司。
清朝沿用明制。南京取消,改为江南省,南京城称江宁府。后来江南省一分为二,江苏以苏州府和江宁府为治所,安徽以安庆府为治所;陕西分析出甘肃,湖广分析成为湖北、湖南;东北分置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后来改建台湾、新疆;又添内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尔等特别行政区, 全国共省份23个。省辖府、州、县,基本和明一致。省与府之间还设有道,负责上传下达和巡查之责。
最后,民国进行政区改革,废府州,存道县,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区制。共有23个省,5个特别行政区,4个地方,1个特别市,省辖98道,1800余县。省道比是4.2,道县比18.4,这个数据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基层政区比数了。
回归省、市、区三级政区制
中国政区的制度沿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丰富的地理地名;从春秋到战国,萌发出初步的州、郡、县雏形;秦帝国统一中国后,废弃了西周的分封制,完善郡县二级制,意气风发地开始管理全国行政;西汉武帝首创地方监察刺史州制度,结合《禹贡》的地理九州,为三级制作好了准备;到了东汉末年,战乱纷扰,刺史州遂成为地方实际的一级管理机构,州郡县三级政区制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州郡县制度在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多年乱世后,磨练得愈发成熟了。
秦朝郡县
简单稳定的三级结构,既保证了中央管理地方的高效性,同时又避免了二级制中央需要面对过于庞大的基层事务,是一种比较好的优化体系。这期间,形成了大约200个郡和1000多个县名。古人在给它们取名时候,充分考虑“因山以表名”,“借水以取名”,“非直因山至名,亦指水取称”,“以物像受名”,“以物色受名”等等命名原则,产生了大量富于诗意和充满想象力的各式清靓的佳名,让后世始终享受。
可惜十六国以及后来的南北朝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导致各地政区混乱而无序发展。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政区也进行了快刀斩乱麻的改革,采取了简单的二级结构,统一全国政区,存州去郡。在当时对稳定局势,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唐代隋后,天下一统,四海归顺 ,万国来朝。疆域开阔,州府激增。为了给300多个州府命名,唐朝放弃了原来的双字郡名,实行单字州名,一下子把上千年的传统给破坏了。过去说地名,还可以简单说陈留、会稽,广陵,颍川、弘农,上谷,不需要把郡字带上,而现在必须说汴州、越州、扬州、许州、虢州、易州,自然而然,就把州字通名融汇转化为专有地名了。
唐朝引入的这些单字州名,无法更好地描述复杂丰富的各种历史地理环境,让地名的历史美学价值顿时失色不少,名字变成了一个交流的符合了,比较可惜了。
二级州名,又和原来三级制的大州名发生冲突。说一个州名,比如兖州,在没有其他信息的辅助下,不清楚这个兖州是指原来顶级的大州,还是一个二级州?
前面的分析发现,大量带州的地名,集中出现在南方,特别是江南吴楚之地和华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难道是因为南方水网纵横?古时州通洲,洲是水中间的一块陆地。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从晚唐开始,政区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凌乱,名称也不规范了,甚至很长,比如道、镇、路、府、军、监、行省、省、承宣布政使司等相继出现。地名和官职名都缺失了秦汉以来传统的儒尚典雅了。表面上看政区实行4、5级制,实际中又存在各式的散府散州,造成各种行政链路共存,完全偏离了秦汉以来的简洁高效风格。
最后,以州郡县三级结构的比例来看,秦汉到魏晋时期,州郡比和郡县比基本上能够维持在10左右,而唐以后,各朝下降明显,特别是州县比数值一般都落在了1-4之间。唐宋承袭魏晋,下降幅度比元明要稍微好一些。虽然没有研究这个政区级比数多少才是最优的,但可以参考一下军队的管理结构,一般基层在10左右比较合理,往上则可以减少到3。
从这个维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唐朝以后各朝代的政区管理效率不高。说明政区制度在结构设计上有不合理之处,另外也和官僚机构的行政能力低下,官职场的臃肿腐败有关。
元明下降更严重,是否可以进一步关联到元朝是异族入主中原,同时还实施蒙金汉分治所致?而明朝,则一方面是太祖极力削弱相权,另外明朝官员普遍低薪诱发的制度性腐败,也是一些重要因素?
近代从民国以来,政区恢复到传统的三级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政区级比数都在调整,现在基本上和汉魏高峰时期一致了。
中国政区制在秦汉发展成熟,形成了一套简洁又高效的三级制,却被隋唐改变,以后各朝代更乱。这间接地影响到今天的地名,缺乏秦汉时期那般优雅高贵的气度。虽然,结构已经恢复为三级制了,但那些悠远的历史地名,可能就无法挽回了。
参考文献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
《中国地名史话》 徐兆奎 韩光辉
数据来源
互联网上公开搜索的中国行政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