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早年在北大教学时,曾被讲堂底下那些自视进步的青年学子嘲笑脑袋上的马辫,而辜鸿铭则回驳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诚然,辜鸿铭的这个回击可谓相当漂亮。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近代国人对清朝“辫子”看法的流转,曾几何时,这条辫子曾是每一个清朝男子视作生命的东西。
当年张勋归顺革命后,因为念及清政府对他的皇恩浩荡,一直死活不肯剪辫子,还曾放出“头可断、血可流、辫子不能丢”的豪言。由此可见,辫子在时人心中的重要性跟清廷有的一拼。
而这个辫子在中原大地上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当年清军入关时期,为了统辖汉人,清军特意颁布了《剃发令》。而这个剃发令规定,任何人都只能保留颅顶的头发,其他部分的头发要全部剃光。并且,《剃发令》还强行规定颅顶的头发不能剃,久而久之,头发便长成了长长的马辫。
在很多清宫以及近代题材的影视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清朝男子标志性的马辫。最经典的还是黄飞鸿,每次过招后的标志性动作再配上那条长长的马辫,几乎成了国人对黄飞鸿的固定印象。
其实,最开始汉人是排斥留这种马辫的,毕竟这种马辫除了方便女真这种游牧民族骑马外,对汉人基本上没有任何益处。再加上汉人早前已经有2000多年的绾发成髻的传统,对这种毫无美感的马辫自然是不待见。
不过,由于《剃发令》的强制性,汉人不得不学起满清风潮,留起了马辫。久而久之,随着满清统治在中原地区的加固,马辫竟成了清朝所有男子钟爱的发型。以至于晚清那会,马辫还成了大部分保守派视作生命的东西。
众所周知,古代那会的卫生条件跟现在是没法比的,尤其是洗头这块,女性还好,男性长年累月不洗头如同家常便饭。再加上工作的特殊性,很容易弄脏头发。那么,清朝男子的辫子到底有多脏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美国近代有一位叫Emma Watson女记者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在她的调查中,清朝男子的辫子分为两种情况。那些大户达官显贵的辫子,由于经常清洗打理,再加上生活的环境优渥,基本上非常干净,是没有任何异味的。
但底层的老百姓就不一样了,他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由于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再加上干活时的汗水。导致他们的辫子臭得令人作呕,尤其在靠近吃饭时臭味更加凸显。即便味道如此恐怖,这些清朝男子依然将他们的辫子当作宝贝,实在是难以理解。
所以,到了近代时期。那些接触过西方新学的青年,果断摘除了自己的辫子。不仅如此,他们还脱去了清朝的马褂,穿上西式的西装,旨在和封建旧社会划清界限。遗憾的是,不少人依然秉持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不但不肯剪掉辫子,还将其视作对列祖列宗的尊崇。如今再来品位这种思想,着实让人悲哀。
而百年沧海桑田,那个封建的时代终于被打碎了,随之消失的还有这条长长的马辫。正如辜鸿铭所言,外表的辫子其实并不可怕,可怖的乃是国人心里的辫子。外表的辫子可以考剪子取出,而心里的辫子,只有通过革命流血和变法才能彻底消灭殆尽。各位,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