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盟军最初的构想,战后的日本不仅仅只是被分为两个国家那么简单,他们的计划是让其分裂为四个。但后来由于美国人的私心,最终这一构想不了了之,而美国则在战后全面主导了日本的发展,日本也心甘情愿地成为了美国的马前卒。
二战结束前,美、英、苏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这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战后处置的方针,并通过一项由美、英、中三国代表签署的决议,即《波茨坦公告》。该公告的内容中再次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即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也就是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和非法占领的海外土地都无效,要统统交给同盟国处理。
而当时同盟国的处理办法是:朝鲜半岛北纬38°线以南的土地以及日本在南太平洋的领地,像琉球群岛、奄美群岛、小笠原、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关岛、马里亚纳群岛等几乎都被美国所接管占领。
然后苏联方面接管的是南桦太千岛列岛、朝鲜半岛北纬38°线以北、关东州(旅顺、大连于1950年交还我国)等地。中华民国则接收了台湾岛、澎湖群岛、东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北纬17°线以北,由中华民国协助接收)。而法国则接收了越南南部(北纬16°以南)。
这一处理办法对日本来说是很仁慈的了,可以说几乎没有触及日本本土。但后来盟军或许也意识到了这点,觉得对日本的惩罚还太轻了,不足以弥补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于是乎美国人又提出了进一步的惩治方案。
按当时美国的说法,就是凡是参与了与日本相关战役的国家,都有权利对日本本土进行军事占领,并拥有该地区的最高管理权力。这一方案其实跟分割管理德国的如出一辙,也就是所谓的日本分治计划。
根据这份日本分治计划的设想,美国还是拿大头,规划日本的关东、中部、福井县以外的北陆、三重县、琉球群岛由美国占领。苏联的占领区则为北海道以及日本东北地区。英国占领区是中国地方、九州。中华民国占领区为四国。然后像东京都由美、苏、英、中共同占领,大阪府则由英、中两国共同占领。这一方案提出后,得到了大多数同盟国的认可,但后来却没有得以实施。而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美国人主动反悔了。因为此时他们已经意识到战后将是美苏争霸的天下,所以如果把日本像德国那样分治的话,无疑就会让苏联的战线更向前推进了。而不巧的是主张分治日本的罗斯福总统突然病世,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后,态度来了个大转变。他十分不乐意与苏联分享二战胜利的成果,所以就叫停了这一分治方案,并要求麦克阿瑟赶快带领几十万大军登陆日本。
其次,日本人不接受分治方案。虽然日本作为战败国,但他们当时也不太愿意国家四分五裂。不过彼时投降的日本已没有反对的权力,因为他们的命运完全就掌握在美国人手里。而麦克阿瑟登陆日本后,就传达了同盟国分治的要求和整改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人一听国家分治立马就不乐意了,于是就跟美国人交涉,而这正中美国人的下怀。既然敢提出反对,那就先占领了再说。在杜鲁门的授意下,麦克阿瑟率领几十万美军于1945年底就占领了日本全境。这下生米煮成熟饭,对日本实现了占为己有的野心。
然后,英、中等同盟国自顾不暇,无力维持对日本的占领。战后的英国元气大伤,而他们的许多殖民地又纷纷闹起了独立,所以远在东边的日本对英国来说已是有心无力,加之美国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敢造次。而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实力本就羸弱,既然美国人不想给,那只好识趣地退出。
最后,苏联不想跟美国在此大动干戈。战后的苏联损失也不小,而他们此时的防御重点是在欧洲,如果为了跟美国争夺日本而大打出手的话,苏联可能会面临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苏联人也选择了让步。但尽管如此,苏联也还是得到了库页岛、南桦太千岛列岛等地方,这样来看他们也不算亏。
综上所述,当时分治日本的计划应该来说成也美国败也美国,但最赚的还属是美国。所以世界的规则就是如此弱肉强食,一切都是以实力来说话的,不然就只能靠边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