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5日,侵华日军第18师团和第6师团在杭州湾登陆后,迅速向中国军队的后侧松江和嘉兴推进,企图和苏州河沿岸的日军,合围中国军队。由于日军的武器装备远远比中国军队先进,飞机、坦克、远程巨炮、军舰、航母,海陆空协同作战,所以中国军队迅速败退,上海及周边地区,全部失陷了。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发出命令:攻占中国首都南京!
轰轰烈烈的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了。
南京保卫战的过程和结果,我就不在这里谈论了,我想说的是,蒋介石明明知道,以当时的情况,中国军队是无法抵挡住日军的,为何还要下令,死守南京与日军决战?其实,有三点顾虑,最终,让蒋介石下定了决心,与日军在南京城拼死一战。
在南京保卫战之前,蒋介石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南京的守还是弃的问题。
国民党军令部作战组组长刘斐说:“恕卑职直言,南京是守不住的。”
刘斐能干到这个位子,当然不是混上来的。他说了三点,点点是死穴:一是日军乘胜追击,士气正旺,可从京沪铁路、京杭公路和长江沿岸三条线路攻袭南京;二是南京在地理上没法守,日军把芜湖一占,就等于把后面交通线切断了,再从东、西、南三面一围,用军舰把北面的长江一封锁,南京就成了一个死城;三是中国军队经过3个月的大战,战斗力已经严重消耗。
蒋介石不住地点头。
白崇禧接话,意思大致跟刘斐一样,说:现在,我们的士气和战斗力都已不济,日军挟新胜之威,且是水陆空三军掩杀而来。这个情况下,南京面临的不是守不守的问题,而是没法守的问题。何况我们定下了持久的消耗战略,用时间换空间,不该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何应钦和徐永昌也是这个意思。
蒋介石考虑再三,最后决定:南京是一定要守的。最低要守上一个月,这样就可以“等待时机”了。
这里的“时机”,指的是苏联的出兵。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为争取外援,跟苏联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关于中苏条约的谈判,说起来话长。
当年(1929年)为了中东铁路,张学良的东北军跟苏联干了一架,结果被苏军打败,中苏完全断交。但迫于形势变化,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向苏联示好,恢复了外交关系。此后双方就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乃至互助条约,搞了多个回合的谈判,莫斯科和南京间涉及的问题太多了:外蒙古主权是一个问题,苏联插手新疆是一个问题,中东路路权(后来苏联向日本出售)是一个问题,所以谈了一段时间,国民政府就又冷下来了。
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已没法调解,为了拉个摸得着的帮手对付日本,蒋介石又开始派人跟苏联接触,在作出一些妥协后(不再提中东路路权),想直接签一个互助条约,让两国成为盟友。但苏联人不干,因为此时日本和德国已经跑到一起,如果跟中国成为盟友,就相当于苏联一边得盯着西线德国人打过来的狼牙棒,一边又跟日本人成为事实上的敌人,所以不想签互助条约,只想签一个宽泛的互不侵犯条约。
在蒋介石看来,如果只签互不侵犯条约,既不能使苏联成为盟友,还有可能惹得日、德恼怒,甚至英美不舒服,所以一直就拖着。中日开战后,蒋介石灵活了一下,想先签下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再争取签互助条约。所以,在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蒋介石就派杨杰带了个实业代表团去了莫斯科,名义上是谈实业,实际上是买武器,最终目标呢,是促使苏联人签下互助条约,邀苏联对日出兵。
引火上身的事儿,苏联人当然不干。这个世界上,尤其是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什么时候说都不晚。对他们来说,签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这样既可以防止中国倒向日本,又可以给日本人提个醒:看,你们是不是也向我们讨一个这样的条约?(后来事情还真是这样发展的)这样一来,苏联东边就相当安全了,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威胁日益严重的德国了。
但由于中国是绊住日本的最重要的棋子,所以苏联人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于是一面保证会在武器和军需上援助中国(跟中国签订了3.5亿元的军火合同,并派志愿航空队帮助中国空军作战),一面应付蒋介石说“紧急关头”会“围魏救赵”,即直接出兵进攻日本。(斯大林的得力助手,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曾对杨杰说:“我们正在备战,很快就准备好了。”甚至,在11月18日,斯大林亲口对杨杰说:“如果日本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
蒋介石愁肠百转,焦虑万分。但最终让他下定决心死守南京的,是三件事:
促使苏联出兵是其一,开战之初轻弃首都影响抗战热情是其二,还有就是中山陵在此,不战而弃,他将来有什么脸面去见孙中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