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在封建时代,理论上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天下财富自然也是皇帝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花钱这件事也颇为头疼,国库的钱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越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
所谓国库便是户部银库,当然也包括各种非货币的仓库。国库的钱原则上是要花在国家方面的,比如救灾、治河、战事等重要事项,皇帝的个人开销往往不能从国库中取用。因此,为了花钱方便,皇帝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称为“内库”,来提供皇帝的花销。
历朝历代都设有内库,到了大明朝,这内库被称为内承运库,说白了就是皇帝自己的小金库。
自从大明开国,便有了内库,这是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他起初认为,皇帝富有四海,理应不屑于为了积蓄私财而设立内库,在此之前,朱元璋还煞有其事地批评宋太祖赵匡胤设内库是有失贤明的错误举措。在朱元璋看来,赵匡胤设立私人小金库,存私房钱,很小家子气。
时过不久,朱元璋便食言了,因为他发现了设立内库有两个很好的效果,其一是内库尽显皇帝的权威,这对朱元璋来说非常受用;其二是朱元璋是位很自信的皇帝,他对民间疾苦有很深刻的体会,对官员的各种小心思看的透彻,他甚至认为,天下的事没有能逃过他眼睛的。所以,朱元璋设立了内库,并将其定位为“天下为公”。
朱元璋认为,设置内库并辅以必要的制度,既能消除宋朝内库的弊端,又可以在彰显唯我独尊的同时很好地为国家服务,最关键的是能体现出他的治国才能,可谓一举多得。
在朱元璋统治的时期,我们发现内库的确也是按照朱元璋的本意在运作,内库的性质是国家的,相当于“国家基金”,主要用途就是提供国家性的表彰、荣誉性的赏赐以及成为皇恩浩荡的“福利”而恩泽万民的。
因此,朱元璋毫无怀疑的认为,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解决了国库和皇家私人财产的矛盾,通过内库“天下为公”的定位,而实现了既能使皇帝拥有私产而又不至于过度加剧社会矛盾,使得社会出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下。而且,朱元璋自信的认为,他给后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并坚信这种平衡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尽管朱元璋在设立内库时,主要考虑的是将内库所藏作为国家财政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周济。而事实上,内库不论在何时都储藏着大量的缎匹、金银、珠宝等奢侈品,这就不可避免地种下了奢靡的祸根,也为他的后世子孙借机敛财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朱元璋设立内库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彰显王者魅力。那么到了后来的帝王,就完全变味了,朱元璋的后世子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默许、放任内臣为内库聚敛大量财富,尤其是万历皇帝,整个一财迷,他甚至将国库的钱转移到自己的内库之中,导致了国库空虚而内库充盈的局面。
以至于后来万历年间发生各种战事,各部大臣纷纷请求发内帑以解救军需这种荒唐事。正是这种无限扩大和利用内库的特权,肆无忌惮地盘剥百姓,使得大明王朝走向衰败。而朱元璋设立内库的美好初衷最终成为了大明灭亡一个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