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对于那些借人钱财,或者借人东西不还的人,经常会脱口而出一句歇后语,那就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不过,在实际历史中,这还真有点冤枉了刘备。
刘备借荆州这件事,还要从赤壁之战说起。
曹操趁荆州刘表去世之际,发兵南下,准备夺取荆州。荆州新主刘琮随即降曹,刘备只得南逃,并派诸葛亮前往江东,游说孙权一起抗曹。当时,孙权派周瑜迎战曹操,两军对峙于赤壁。
刘备呢?趁机表奏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然后打着刘琦的名义,攻取了荆州七郡中的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描写得非常精彩,刘备方面,特别是诸葛亮,可谓是居功至伟,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被夸得神乎其神。而实际上,赤壁之战仅仅是周瑜对曹操的一场大战罢了。刘备当时正忙着抢荆州地盘呢,根本就没多少精力顾及赤壁的战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谋划,荆州是必取之地,然后再西取益州,即川汉之地。等天下有变之时,刘备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一起北伐,最后会师中原,统一天下。所以,刘备要建立大业,必须这么做。
208年的赤壁之战,刘备虽然没有全力参与抗曹,但是曹操还是被周瑜所败,退兵还师,留曹仁驻守南郡。第二年,周瑜又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苦战,击退曹仁,夺取了南郡。周瑜随即建议孙权伺机软禁刘备,并将张飞、关羽等将为己所用。这绝对是一个高明的计策。而孙权却以曹操仍在北方,又以刘备难以控制为由,没有采纳周瑜的计策。
正所谓“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擒贼就应该先擒王,孙权同曹操一样,错失了软禁刘备的良机。
周瑜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杰,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在210年,正式向孙权提出了天下二分之计,即攻讨西蜀刘璋,吞并汉中张鲁,结交西凉马超,然后再攻打襄阳,则可据江南之地,直指北方。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周瑜与诸葛亮的谋划颇为类似,只是诸葛亮留出了孙权的地盘,而周瑜却试图直接把刘备给灭了。
可是,造化弄人,周瑜原本打算借道先灭刘备,再取益州,可惜途中病发身故。如果周瑜不死,不要说一统天下,刘备想天下三分的愿望应该都很难实现。
周瑜得了南郡之后,刘备就曾经向孙权提出过“借荆州”的请求。实际上,刘备当时已经四郡在手,还据有江夏郡长江以南的部分,根本不需要借整个荆州。而曹操占有江夏郡长江以北的部分,还占据着南阳郡(后来南阳郡被曹操分为了南阳、襄阳和南乡三郡,所以荆襄七郡又有荆襄九郡之说)。荆州七郡中,东吴仅仅占有南郡。刘备所借,正是周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从曹仁手中所抢来的南郡。
周瑜自然不肯将南郡借给刘备。但是,周瑜去世,鲁肃接任后,劝说孙权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据《汉晋春秋》所载,吕范跟周瑜持相同观点,希望孙权软禁刘备。但是,鲁肃却建议孙权:“将军(即孙权)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即曹操)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鲁肃所言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曹操的实力雄厚,东吴单独抵御曹操有困难;二、孙权在荆州的威望,不如久居荆州的刘备,可以借助刘备安抚荆州;三、将南郡借给刘备,还可以多给曹操树立敌人,减轻东吴的抗曹压力。
孙权一听,觉得有道理,也就同意了鲁肃的建议。只是,孙权并没有直接将南郡给刘备,而是交换。刘备将江夏郡长江以南的部分给孙权,换得南郡。所以,实际上刘备只是跟孙权借了半个郡而已。
鲁肃在诸葛亮出山之前,跟孙权曾经有过榻上策对。当时,鲁肃建议孙权“鼎足江东”,划长江为己有,然后再谋图天下。这跟周瑜的谋划也颇有相似之处。只是,鲁肃的实际做法导致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此时,荆州的势力是这样划分的。刘备占据的地盘最大,据有荆州七郡中的五郡,即南郡、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曹操占有南阳郡和江夏郡长江以北部分。而孙权则是出力不讨好,打了赤壁之战,又折损了周瑜,最终,才只得了江夏郡长江以南的部分。很明显,这场战争的利益分配很不合理。
原本,孙权准备与刘备联合,共取益州。结果,刘备却借刘璋请他抗击张鲁之际,攻占了益州。孙权闻之,大怒,要求刘备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给他。刘备自然不同意。孙权立刻派吕蒙攻取了三郡。
刘备得知消息后,从益州返回屯住公安,并派关羽出兵准备夺回三郡。这才有了鲁肃“单刀赴会”,痛斥关羽的故事。《三国演义》中,为了突显关公,将单刀赴会给安到了关羽身上,其实是鲁肃才对。
当时,恰逢曹操打算攻打汉中张鲁,刘备担心益州有失,不得已向孙权求和。最后,双方以湘水为界,以东的长沙、江夏、桂阳给孙权,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实际上,最终的结果是,刘备以两个半郡,换了孙权的一个南郡,根本就谈不上“借荆州”一说。
最后,孙权又趁关羽北伐之际,与曹操结盟,袭取了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并擒斩了关羽。整个荆州在长江以南的部分,皆为东吴所得。
从整件事来看,刘备借荆州到底是不是有借无还,其实并不重要。在这场荆州之争中,其实更多的是在比拼谋略和实力。至于承诺与协议,都是可以随时翻脸不认账的。而且,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给刻画的淋漓尽致。也许,这才是真正不可回避的现实。